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将在金秋九月“焕新”。
记者8月27日从教育部获悉,历时两年多修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近期完成了全部编审程序。在保持总体容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选材更丰富,编排更科学,育人导向更鲜明。
此次修订“焕新”在哪?
“首要任务是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系统有机融入,使之成为凝聚整套教材的‘魂’。”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表示。
时代气息扑面而来——道德与法治教材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学习;组织作家实地采风创作的反映黄文秀事迹的《青春之光》等成为新课文;历史教材呈现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
体现学术研究新成果——注重反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学生们可在历史课本中“寻迹”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和牛河梁遗址等代表性考古成果。
重大主题教育内容增多——采取系统融入、重点强化等方式,进一步纳入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内容。
内容设计加强幼小衔接——语文教材修订后降低了难度。优先学习字形简单、构词率高、生活中常用的汉字;拼音教学时间比原来增加1至2周,减缓了起始阶段的学习坡度。
美术设计彰显巧思——对于封面、版式设计和插图绘制,按照反映学科特点、体现艺术水准、彰显中华美学品位、符合大众审美习惯和生活常识的标准进行了优化设计。
修订过程“严”在哪里?
据了解,教育部在2022年3月启动三科统编教材修订工作,精选编委会和修订组成员200余人。修订过程中,组织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50多所学校、2000多名教师、10万多名学生开展试教试用。
国家教材委员会相关专家委员会对修订后的教材进行了严格的初审、复审和多轮复核,通过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全面把好政治关、科学关和适宜关。
如何确保“用”得稳定?
根据计划,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将在三年内覆盖所有年级。今年秋季学期,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2025年,小学一、二、三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使用;2026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全部完成替换。
为做好教材使用工作,教育部近期已开展骨干教研员国家级示范培训,各地8月底前完成授课教师全员培训。教材投入使用后,将持续开展教材使用监测,组织编审专家深入一线进行回访,听取社会意见,提高教材质量。
教材上“新”
语文教材
夯实核心素养加强单元整体设计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共涉及9个年级,它的修订则严格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育改革的新理念,重在夯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力和学习经验。
教材难度降低拼音学习时间延长
翻看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兰州大学附属学校的老师们发现,教材整体结构编排有了新变化,从整体容量上来说,一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文从14篇减少到10篇,识字课从10课缩减至8课,识字量从300字调整至280字,教材难度降低了。此外,拼音学习时间也延长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文共353篇
语文教材选文有何调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委会主任王立军告诉记者,新修订的语文教材重点增补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选文,其中,全套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文共353篇,从《诗经》、诸子散文、汉魏古诗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均有涉及,另外也有反映传统文化的现代文;红色经典篇目,新选入了《雷锋日记二则》《井冈翠竹》《山地回忆》《我是青年》等课文;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选文,新增选了《青春之光》《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等。
据介绍,新修订的语文教材还进一步加强了单元的整体设计,并对此前教材当中的有些内容、有些栏目进行任务化改造,让学生在探究性、情境化、综合性教学中提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为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历史教材
用考古实证展现中华文明根脉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材将从新学期七年级开始投入使用,历史教材通过更为科学的课程命题、更加丰富的文物图片、更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系统呈现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用详实的考古实证展现中华文明根脉,介绍100多位历史文化名人,100多部思想、科技、文学、法律等著作,9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140多件艺术作品。
书变厚了实图和实景图多了
在河南鹤壁淇滨中学,历史教师对新教材的最直观感受是——书变厚了。记者注意到,七年级上学期《中国历史》教材为125页,此前版本为108页,在页数上增加了17页。而在图片使用方面,使用了186幅图片,而此前版本使用161幅图片,新教材在图片上增加了25幅。据了解,教材使用的图片中关于文物和遗址均使用了实图和实景图,包括大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更具史学研究科学性规范性
另外,历史教师表示,对比此前使用的教材,新教材在目录上的修订更具史学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记者对比两版历史教材发现,更为明显的修改还包括,此前目录中第一单元第3课的“远古的传说”改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从“传说”到“文明起源”,教材编修人员用考古发现的实证展现着中华文明的根脉。
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编委会主任张海鹏称:“我们中国的历史文献当中有非常丰富的传说,讲述我们的先人是怎么样走过来的,但是我们查不到根据。我们现在说的文明的起源,就是我们根据考古发掘,5000年前的地下发掘物,来重新研究、重新判断,来认识我们的先民是怎么样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怎么样形成国家,这个是有根据的,这个跟传说就不一样了。”
据介绍,此次新修订的《中国历史》教材新增“学史崇德”和“学史方法”等栏目;教材按照党史四个阶段的划分安排单元结构,完整呈现党史相关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材
构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体系
道德与法治教材小学阶段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为重点。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为重点。
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通过专设单元、课或框的形式,构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尊重和敬畏生命、保持身心健康,做到自尊、自信、自强。例如,一年级“平平安安回家来”,二年级“我乐观我向上”,三年级“安全记心上”,四年级“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自我保护,免受伤害”,六年级“预防欺凌与侵害”,七年级“珍爱我们的生命”“焕发青春活力”等。
文图来源:央视网、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