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工作队:
新快报讯 记者方轶 通讯员 雷齐齐报道 “经过两年的‘残次柚果就地发酵变废为宝’技术的攻克,目前金柚长势情况达到了预期效果。”在位于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宝坑村的梅州市宝鑫家庭农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团队暨南大学黄柏炎教授高兴地说。8月26日-27日,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团队暨南大学黄柏炎教授、冉艳红副教授带领王婉林老师及暨南大学“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队赴松源镇,开展以残次果资源化调研以及“红菇人工促繁”为主题的2024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在宝坑村梅州市宝鑫家庭农场,突击队和工作队实地调研了金柚生长和残次柚果利用情况。特派员团队介绍,经过两年的“残次柚果就地发酵变废为宝”技术的攻克,农场金柚园基地土壤有机基质得到明显改善,柚果的品质甜度和水分度得到较大提升,金柚长势情况也达到了预期。黄柏炎表示,后期特派员团队和工作队将把该项技术向有条件的村和农户推广使用,真正做到有益一户,万户受益。
在湖维村和园潭村,突击队和工作队现场调研了野生红菇生长环境和人工促繁情况。据介绍,红菇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产量稀少,同时营养价值高、采摘周期短,在市面上供不应求。暨南大学科技特派团队了解到松源镇红菇人工种植的技术需求后,与工作队多次研究,围绕野生红菇的菌种分离与林下仿野生种植开展了技术攻关工作,制定了在红菇出菇季节进行仿野生林下种植的技术方案,目前项目已进入实验阶段。据悉,“野生红菇人工栽培技术”前段时间已经实现质的突破,有望真正实现“红菇人工培育”产业化从0到1,将助力松源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调研结束后,突击队与广州荔湾区派驻梅县区松源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召开乡村振兴座谈会。座谈会上,黄柏炎教授介绍了科技特派团队对残次柚果利用情况和红菇繁育技术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暨南大学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工作情况。工作队队长吴爱兵介绍了松源镇产业发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表示将持续协同暨南大学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农村科技精准帮扶,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推进红菇种植栽培项目、“残次柚果就地发酵变废为宝”技术在松源镇全面落地与发展,实现科技助农惠农,助力松源镇“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