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为多个新兴产业赋能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已成为“水电煤”一样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关键生产力。正如有了电,人们才能使用方便生活的电器,工厂的机器设备才能运转,在数字时代,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行业发展,几乎都离不开算力的支撑。有了高效、低成本的算力,人脸识别、虚拟现实、自动驾驶、精准医疗等新技术、新场景才能更好实现和普及。
早前发布的《中国综合算力指数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球算力基础设施总规模达到910EFLOPS,我国算力规模达到246EFLOPS、位居世界第二,智能算力同比增速超过65%。在算力中心建设上,我国58.3%的算力中心已连接到国家骨干网,为数据的高效传输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综合算力指数排名中,河北省首次跃居榜首,广东、上海、江苏、北京则连续三年稳居前五。
名词解释
算力到底是个啥?
算力是衡量数据中心计算能力的一个综合指标,数值越大代表综合计算能力越强。核心要素包括通用算力和智能算力。通用算力是指数据中心服务器仅包含CPU的算力。智能算力是指数据中心服务器不仅包含CPU,也包含GPU或AI芯片的算力。
算力最常用的单位是FLOPS(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每秒浮点运算次数)。事实上,FLOPS已成为各种设施(如计算机、超算机、服务器等)衡量计算性能的代名词。FLOPS是一个基本单位,它的更大的数值单位有K(千)、M(兆)、G(吉)、T(太)、P(拍)、E(艾)等。一般情况下,算力规模测算时统一折算为单精度浮点数(FP32)算力进行统计。
算力精度不同,实际算力水平差别巨大。如果因此衡量算力水平,单一采用运算次数指标是不够的,还应考虑算力精度。
根据参与运算数据精度的不同,可把算力分为:双精度算力(64位,FP64)、单精度算力(32位,FP32)、半精度算力(16位,FP16)及整型算力(INT8、INT4)。数字位数越高,意味着精度越高、可支持的运算复杂程度越高、适配应用场景越广。
01
八大枢纽节点形成“算力网络”
让算力像水电般整合调度
如果说数据是数字经济的燃料,那么算力就是驱动这一切运转的动力。算力,即计算能力,是指处理数据、执行算法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的综合能力。随着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和算法复杂度的提升,对算力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从个人电脑的CPU到云计算中心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从边缘计算到量子计算,算力的提升为数据的快速处理和算法的高效执行提供了可能。
算力不仅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强大的算力能够加速新药研发、天气预报、基因测序等领域的科学研究,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算力的发展还直接关联到国家的信息安全和数字主权,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力量。
按照算力类型划分,数据中心可以分为通用算力数据中心、超算数据中心、智算数据中心。通用算力数据中心为当前市场主力,能够服务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超算数据中心应用于解决大规模数据计算的科研问题,如基因分析、气象研究;智算数据中心依托人工智能和算法能够提供智能算力服务,可以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等。云计算平台和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让算力资源如同水、电般得以整合调度成为可能。
在“东数西算”政策号召和“新基建”浪潮下,开放共享的公共算力数据中心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如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上海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等。公共算力中心由点到面进行建设,终将形成我国的“算力网络”。
新建算力中心,尤其是大型、超大型算力中心逐渐向八大枢纽节点转移,八大枢纽节点中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在用机架数的全国占比分别为21.5%和24.5%,其余六大节点的在用机架数的全国占比总和为25.5%。
从经济发展水平和数据中心建设情况来看,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数据中心建设起步较早,多数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数据中心位于东部地区。各区域对服务器的需求量随时间保持平稳增长,其中京津冀地区的年需求量预计将达到236.7万台,长三角和广东省的年需求量将分别达到98.0万台和67.4万台。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需求较为平稳且规模较小。预计未来几年内,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将继续占据服务器需求前三的位置,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尽管西部地区的数据枢纽和数据中心规划增加了对服务器的需求,但总体规模仍远小于东部地区。
■策划:新快报记者 罗韵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韵 ■制图:廖木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