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打好消费帮扶组合拳 黔货出山驶入快车道
日期:[2024-11-27]  版次:[A07]   版名:[乡村振兴]   字体:【
■广州市招考办在三都采购农特产品。

广州黄埔与黔南三都结对共建

广州市黄埔区龙湖街道迳下村,因“‘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馆”的进驻引发更多瞩目。展架上整齐地摆放着来自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下文简称“三都”)的大米、菜籽油、食用菌、辣椒酸等农特产品。今年以来,广州市黄埔区与东西部协作地区三都对口帮扶、结对共建,积极探索消费帮扶长效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助力多种三都特色农产品成功进入大湾区市场。

探索产业联合模式 黔货出山驶入快车道

黄埔区充分用好东西部协作平台,积极发挥供销社系统在农产品产销对接、产业帮扶、消费帮扶等方面的服务作用,多措并举开展消费帮扶,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和助推三都农特产品黔货出山,为农民增收、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黄埔区探索“供销社+合作社+农户”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产业联合模式,按照“栽培绿色化、产销订单化”的要求,与周覃股份经济合作总社合作开展优质稻米示范基地建设,种植2000亩优质稻米。稻米成熟后将统一由公司收回,解决生产成本高、作物产量低、销售渠道单一、收入不稳定等问题,有效促进粮食生产,夯实粮食安全基石,累计收购84吨野香优系列大米归仓。

值得一提的是,黄埔区帮扶干部注重产品开发,主动联系农特产品深加工企业,协助改进包装,完善信息,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通过“供销带头、企业引领、示范带动”方式,在凤羽街道城南社区建设了200平方米的农产品包装车间,开展农产品初级包装,并为有包装需求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免费提供机械设备和场地包装工作,极大地提升了三都农特初级产品的商品转化,助推了三都农业产业发展。

建线上线下平台 打出产销对接组合拳

“广东市场+贵州产品”是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的重要模式。目前,通过优势互补、双向赋能,黄埔区已助力多种贵州特色农产品成功进入大湾区市场,见证了粤黔两地携手共富之路。

黄埔区线上线下同步发力。线上依托一亩田电商平台销售冬瓜、食用菌等初级农产品近20吨,依托832电商平台销售农特产品4000余万元。加强运用新媒体助销,比如帮扶三都农供销农产品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申请“为农供销”抖音号,加强宣传。

线下,以供销社农产品展示中心832平台线下体验店为关键窗口,与县政府办、县总工会等20家单位食堂达成长期供应合作协议,积极引导单位、行业协会等组织通过“832平台”采购工会福利、慰问品,鼓励干部职工积极购买三都农特产品。深入走访县内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成功与贵阳农产品物流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产销对接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县级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春节、五一节、中秋节,水族端节等节日契机开展农特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实现农产品交易量达10000多单,交易额达30万余元。

黄埔区通过东西部对口帮扶契机,积极与广州市迳下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农产品产销对接战略合作协议,与黄埔区龙湖街道迳下村合作建立了“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馆,定点销售三都农特产品,在东西部协作中发挥了实效。

塑品牌育人才 唱响消费帮扶合奏曲

黄埔区根据东西部协作工作部署,广泛动员民营企业、大型农贸批发市场等社会力量参与消费帮扶,对三都本土特色产业,全力开展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自结对帮扶以来,三都成功注册了“奴睢”第29类、第30类商标,充分利用三都优质菌类和野生灵芝的优势,完成了供销品牌“七大菇菌汤包”包装及试产,实现初级农产品商品化。

在黄埔区对三都的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工作中,尤其重视供销业务的发展,强化供销业务理论知识学习,确保工作人员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供销业务新要求。

三都积极吸纳社会各界优秀人才加入到供销系统开展工作,提高供销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年来,通过公开招聘,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2个,引进3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供销干部队伍。同时积极组织县社、社属企业等业务骨干到贵定、平塘等地开展考察学习,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