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面子里子两手抓 新垃圾站告别“脏乱臭”
日期:[2024-12-25]  版次:[A05]   版名:[城事]   字体:【
改造前

改造后 ■海珠区滨江街江湾桥底资源收集中心改造前后对比图。

■越秀区登峰街黄田直街资源收集中心改造后面目一新。

■越秀区大塘街越秀中路垃圾收集中心作业场景。

落实民生实事,广州今年已完成150座垃圾收集、转运站升级改造

今年年初,“推进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站治理和改造升级,建设绿美广州”被列入2024年广州市十件民生实事。根据规划,广州要完成100座生活垃圾收集站、30座转运站治理和升级改造任务。近日,新快报记者从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获悉,截至12月中旬,广州已完成115座生活垃圾收集站、35座转运站升级改造任务,完成率达115%。

近一年来,改造升级后的站点有哪些变化?周边居民有何反馈?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进部分已完成升级改造的垃圾收集站、转运站,探访民生实事落实成效。

■采写/摄影:新快报记者 梁贤安 李佳文 通讯员 成广聚 李雄

多功能、高颜值 垃圾收集站变“环保小屋”

越秀区黄田直街资源收集中心是周边市场、单位生活垃圾的中转点,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垃圾收运车此前每天需要收运压缩约120桶垃圾,作业时长超30分钟,其收运工作不仅关系到环境卫生程度,还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今年6月,黄田直街资源收集中心开始进行改造升级。新快报记者来到改造后的收集中心看到,此站点已将原本粗放式的垃圾收集站,改造为多功能、高颜值的“环保小屋”。

改造后的资源收集中心整体色调以绿色和银白为主,外形圆润柔和,正面弧形的内外框架设计兼具现代元素和立体感,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共存;新的墙体还融合了“防水”“易清洁”“美观”三合一的功能。

“这颜色太明亮了,完全看不出是个垃圾中转站,改造后感觉像换了个地方。”住在资源收集中心对面小区的张阿姨感慨地说,以前这里的垃圾站外观陈旧还经常散发臭味,大家都不愿意靠近。现在这座垃圾中转站摇身变成设计感十足的“环保小屋”,整体造型和旁边的停车场、街道融合得很好,内部设施也更环保和高效。张阿姨表示,这样的改造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居民的卫生问题,也让大家经过这里时心情更舒畅。

除臭味、降噪音 有“面子”更有“里子”

“以前路过这里,风一吹过来就要捂鼻子,现在味道没了,觉得空气都清新了。”家住荔湾区石围塘山溪社区的市民梁女士感慨道。

位于石围塘西街的资源收集中心占地面积约42平方米,承担了周边1公里范围的餐饮、生鲜果蔬店、物业及2000多户居民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的临时中转功能。

此前的垃圾收集站仅用铁栏进行简单围蔽,并用塑料绿植装饰,虽然起到遮挡的效果,但并不能隔绝臭味,也没有排污设施,垃圾桶需要转运至几公里外进行清洗,转运作业还会增加噪音,周边群众此前已多次反映此类问题。

改造后的资源收集中心配备了除臭设施,可进行全天24小时杀菌消毒除臭,解决了臭味扰民的问题。同时,站点采用隔音效果较好的5cm彩钢板和50mm挤塑板,有效降低了站内作业时的噪音,站内还铺设了排污管道,解决了原先缺少排污不能洗桶的难题。此外,收集中心采用轻便的电动塑料篷布卷帘门,安装了激光感应设备,车辆进出时自动开启,无人时自动下放,可减少垃圾收运时的噪音与臭味外溢。

高围蔽、栽绿植 真正实现“还路于民”

城市垃圾的处置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臭味扰民、阻碍交通、有碍市容是以往不少市中心垃圾桶堆放点被投诉的关键词。位于海珠区滨江街的江湾桥底资源收集中心在以往就多次被居民投诉这些问题。

江湾桥底资源收集中心位于江湾桥南的纺织路口,与最近的居民楼相隔宽约5米的人行斑马线的距离。居民李小姐回忆,以前很抗拒在这里过马路,“等红灯十几秒都特别难熬,因为简陋的绿色挡板后面就是一堆垃圾桶散发着臭味。垃圾收运车经常占用斑马线来收运垃圾,一些垃圾渗漏液还留在地面上,太阳一晒,臭味加倍。但现在站在收集中心门前也基本感受不到垃圾气味,周边的道路也变得更干净整洁。”

江湾桥底资源收集中心改造升级的秘诀是什么?新快报记者现场所见,收集中心更换了灰色的围蔽墙体,高度与高架桥底基本持平。围蔽墙体外还有一圈白色的苗圃,栽种了绿色植物,整个环境显得干净整洁。

海珠区滨江街市容环境卫生监督检查所副所长张凯杰介绍,站点通过加装能自动定时打开的等离子除臭装置进行除臭,有效减少臭味。围蔽墙体从原来3米高增加到贴近桥底后,也可有效减少噪音、气味外溢。

“改造前,车辆收运垃圾时会占用机动车道、人行道斑马线,影响市民出行。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还将人行道斑马线重新迁移,垃圾收运车在站内装运,不再占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斑马线,做到‘还路于民’。”张凯杰说。

●创新做法

改用小压车进站模式

投放垃圾提效又降噪

城市垃圾在收运的过程中,垃圾压缩是提高垃圾转运效率的关键一步。广州在这次垃圾收集、转运站治理和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创新使用小压车进站投放垃圾的新模式,取消了翻桶架,将前端的桶装车转运改为小型压缩车转运。

越秀区登峰街环卫站站长李英介绍,在收运方式上,收集中心将以往大型垃圾收运车一日一收改为“小压车”一日三收,将收运车工作时间压缩为10分钟以内,只需此前的三分之一,“‘小压车’体积小,产生的噪音小,停留时间短,堵车现象也缓解了很多。”

目前,广州已在越秀区黄花岗街、东山街、大东街,海珠区瑞宝街、凤阳街以及荔湾区桥中街、彩虹街、龙津街、逢源街、南源街、昌华街等11条街道推行小型压缩车收集转运。全市已撤除或调整路边直收直运点594个。

拆除直收直压点

集中收运提效率

高新负压除臭设施、垃圾压缩车与垃圾收运车同步工作……越秀中路垃圾收集中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越秀区大塘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周伟强向记者介绍,收集中心建成后,大塘街共拆除或撤销11个路边“直收直压”点,整体街区环境得到提升。

过去,越秀区大塘街道有大量分散的垃圾直压点,垃圾收运车在路边直收直压,除作业噪音扰民外,部分生活垃圾在路边滞留时间长,影响市容市貌。为解决该问题,大塘街道将垃圾直收直压改为集中收运,历时六个月建成越秀中路垃圾收集中心。

在荔湾区坦尾压缩站内,已经几乎看不到垃圾的身影。升级改造后的坦尾资源集运中心可将周围半径5公里范围的垃圾集中中转,统一压缩后运输至终端处理。广州市荔湾区城市管理机械化作业管理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小苏介绍,坦尾压缩站工作区采用封闭管理,同时创新了“厨卫标准”治理体系,做到垃圾及时处理。

“站点压缩能力在升级改造后由原来的35吨/天提升到了300吨/天,周边7条街道可通过‘小快灵’(小型压缩车辆快速收运垃圾)的运送方式集中至此,减少30余条大型车辆路边吊装垃圾线路,能够为居民解决大型车辆占道收运垃圾易产生垃圾占道、堵塞交通、臭气和噪声扰民、‘跑冒滴漏’等问题。”潘小苏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