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GDP预计突破14万亿元
1月15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2024年的工作成果,并为2025年广东发展描绘新蓝图。“再造一个新广东”,今年有哪些重点工作?十个关键词带你看政府工作报告。
1 GDP
GDP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
报告表示,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广东迎难而上、顶压前行,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提质提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进出口总额稳量提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
2 发展底气
拥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基础稳:经济基本盘稳健,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大,且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全部清零,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全面转型并规范管理。
结构优化:产业体系完备、创新能力较强,拥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
活力足:市场化程度高、开放型经济活跃、改革红利不断释放,这些是广东持续蓬勃发展的动力所在。
潜力大:拥有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利好,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将拓展巨大空间,这些是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后劲所在。
3 粤港澳大湾区
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加快“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做好广珠澳高铁、佛穗莞城际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广州东站改造项目,建成新皇岗口岸。优化实施“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稳妥推进“粤车南下”。加快“数字湾区”建设,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境通办”。
紧紧扭住“澳门+横琴”新定位,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琴澳居民“心联通”,加快建成琴澳经济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加力提速南沙开发建设,推动出台南沙总体发展规划和金融支持政策,推进行政区、开发区、自贸试验区一体化运行改革。
4 “百千万工程”
做大做强县域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
推动出台县域经济振兴条例,做大做强县域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高起点规划建设县城,深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以粤西片区为重点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推进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建设县域副中心、发展成为小城市。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盼头。
坚持产城一体、城产融合,高质量建设15个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和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完善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加快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推进河源龙川新城、湛江雷州新城建设。
5 扩内需
持续优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持续优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继续将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手环等纳入支持范围,稳定和扩大汽车、家电、家居等消费。用好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运用好专项债券资金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今年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00个、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建成广湛高铁、广佛东环城际、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三跑道等项目,开工建设广州新机场和平远至武平、湛江至南宁、化州至北流等高速公路出省通道。
6 制造业当家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显示、新型储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巩固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优势,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智算中心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开展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让广东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试验场和孵化地。
7 全过程创新链
努力成为主要创新策源地
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提质工程,新增义务教育学位40万个,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
持续将1/3以上的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发挥鹏城、广州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分类别推动省实验室建设,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努力成为主要的创新策源地。
8 绿美广东
推进绿道、碧道等多道融合
今年再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200万亩任务。提升交通干线绿化品质,推进绿道、碧道、古驿道、森林步道融合。全面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强化区域协同治理和污染源头管控,确保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确保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在90%以上。
9 文化强省
投入百亿元支持旅游产业发展
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潮州古城”等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强化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建成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加快建设广东粤剧文化中心。
实施文旅投资“三个一百”计划,推进100项在建重大项目、100项重点招商项目,省级财政五年统筹投入100亿元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清远长隆首期项目建成运营,支持韶关丹霞山、江门开平碉楼—赤坎古镇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
办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以一流的设施、优美的环境、出色的服务,全力打造一届彰显制度优势、展示湾区特色、体现岭南风格的精彩体育盛会。
10 民生保障
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
完善就业优先政策,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
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加快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发展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扩大药品和医用耗材带量采购范围。
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加强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优化老年助餐服务。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儿童合法权益保障制度。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