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解锁海珠“非遗+” 共赴美好新岁
日期:[2025-02-02]  版次:[A04]   版名:[广州非遗年]   字体:【
■榄雕工艺品。

■广州铜印制作技艺项目非遗传承人冯健辉。

■广州榄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曾昭鸿。

■铜印工艺品。

■广彩蛇年生肖瓷器。

■伍洁仪

海珠,一个珠水环绕、应水而生的宝岛,承载着悠悠岁月。广州市海珠区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市级和区级非遗项目15项、28项和54项。当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碰上海珠“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会有什么新景象?

“非遗+节庆” “热”闹迎新春

春节(行花街),是广府地区春节前夕的一项传统民俗,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锣鼓声响,醒狮起舞,拉开了海珠千年花洲迎春花市的热闹喜庆大幕。海珠区充分利用非遗资源,整合打造“行花街”传统民俗品牌,为市民打造了有年味、有底蕴、有情怀的花市。

“非遗+节庆”让春节(行花街)这一国家级非遗绽放出新的光彩,也让市民沉浸式体验了一场年味十足的文化狂欢。步入花市,一边是非遗特色展示区,省、市、区等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现场展示广彩、榄雕、蛋雕、泥塑、铜印等细腻精湛的非遗技艺。另一边,“花神”化着非遗仿妆,展示不同朝代的中华传统服饰,诉说着岁月更迭的故事,让观者仿佛穿越时空。花市还策划了趣味互动活动,让市民们有机会亲手体验非遗团扇制作,参与以“春节祝福、生肖属性、非遗年俗”为主题的绘画创作,用画笔勾勒出对新年的期盼,留下一段关于海珠区非遗与春节(行花街)结合的独特记忆。

“非遗+展销” 吉“物”贺新年

那些藏在非遗里的新年祝愿,同样为过年增添了别样的韵味。广彩的蛇年生肖瓷器、十二生肖挂饰等工艺品,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广绣的《大吉大利》《锦鸡花鸟》《春晓》等精美绣品,是以细腻的针法,将自然的生机与生活的美好栩栩如生地呈现;竹报平安、步步高升、万事如意、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等美好的寓意,被工匠们巧妙地融入榄雕中……

在“非遗+展销”模式下,非遗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新年里具有温度的文化记忆。广州榄雕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欧志平告诉记者,近几年,他们都会为花市雕刻一批生肖榄雕在花市上进行展销,“非遗展销给了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充分展示的舞台,让更多街坊,也让来广州旅游的朋友深入了解岭南特色传统文化,亲身感受岭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广州铜印制作技艺项目非遗传承人冯健辉表示,他每年都会紧跟市场审美趋势,推出新的铜印工艺品。今年,他用砂金抛光工艺,让铜印呈现出黄金般的色泽和质感,印上了“招财进宝”“财源广进”等吉利话语,受到市民的青睐。

“非遗+融合” 焕发新“活”力

“非遗+”也带来了新的消费业态。海珠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广彩世家“赵兰桂堂”第四代传人赵艺明观察到,近年来,海珠区在非遗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挖掘新的非遗项目。在这个过程中,非遗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让大家有更多的交流,为各方合作带来新可能。赵艺明还提到,跨界合作已成为非遗发展的新趋势,以广彩为例,目前就有与汽车、饮食等行业展开合作的案例,为车企定制广彩图案设计,为餐饮企业定制广彩元素礼品用于馈赠客户等。

海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推出的“非遗手串”,由榄雕、海幢寺传说、打铜、泥塑、广彩、广绣、玉雕等13个非遗项目的大师监制,将不同非遗元素融合串在一起,寓意各项非遗项目“一起发光发亮”。

海珠区调动起了辖区内互联网企业的资源优势,将广彩、榄雕、素馨花等非遗带进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众多互联网企业中,激发了“非遗+数字化”的新活力。例如,三七互娱借助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概念,把广府文化与非遗元素融入游戏,其旗下游戏《叫我大掌柜》,将醒狮、广彩、广绣、粤菜等非遗元素融入游戏场景,吸引了大批年轻人成为传统文化的忠实拥趸,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海珠非遗故事]

粤绣(广绣)的代表性传承人伍洁仪:

42岁逐梦广绣 用热爱坚守传承之光

伍洁仪与广绣的缘分,始于儿时的耳濡目染。那时,海珠区新滘一带是名副其实的广绣基地,周边村落的女性大多以绣花为业。母亲精湛的绣艺,为她打开了广绣的大门,四五岁时,她就忍不住爬上桌子,拿起针线尝试刺绣。

长大后,尽管没有立刻投身广绣行业,但儿时种下的广绣种子和对美术的热爱,为她日后的广绣之路积攒了能量。42岁时,伍洁仪正式入行,进入广州绣品工艺厂(前身是新滘刺绣社),师从中国刺绣艺术大师许炽光,开启系统专业学习。

凭借自身的美术功底,伍洁仪在广绣创作中大放异彩,在实践中一路成长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粤绣(广绣)的代表性传承人。以她绣制的《故乡大吉》作品中的鸡为例,为了精准呈现鸡的神韵,她细致观察真鸡形态,研究丝线与光线的关系,充分利用蚕丝的天然丝光,以细腻的丝线线条模仿工笔的工整,耗费大半年时间完成,将鸡只的柔亮质感表现得惟妙惟肖。她参与制作的巨幅粤绣作品《夏日海风》长7.5米、高3.45米,融合传统刺绣技艺和创新针法,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

谈及广绣的传承,伍洁仪表示愿意“倾囊相授,毫不保留”。为了让广绣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她和同事投入了大量心血,反复研讨、实践,总结了四十多种广绣针法,包括刺绣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用文字和实物的形式展示,力求清晰明了。伍洁仪还积极投身教学工作,她教过的学生中有刺绣方向的研究生、艺术类学生、幼儿园老师、广绣爱好者等等。

[声音]

创新才能推动非遗持续发展

海珠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小玲表示,非遗如果都是千篇一律的展示模式,没有新意,难以吸引大众的关注。非遗传承人可以考虑与年轻人携手合作。年轻人思维活跃,能够为非遗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和理念,可以通过将年轻人的创意融入非遗,打造出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推出更具特色的展销模式。

广州榄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曾昭鸿表示,就非遗而言,每一项工艺都承载着传统文化,要推动非遗持续发展,首先要有创新,有了创新才能有市场,才能实现传承。他以榄雕举例说道,以往,他创作的传统方式是必须深思熟虑、反复琢磨,对作品的构思成熟、细节吃透后才着手创作。但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的途径更加多元,有时一个不经意间的灵感,就能开启全新的创作大门,这就是一种新的方式。

海珠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广彩世家“赵兰桂堂”第四代传人赵艺明认为,当下,海珠区非遗发展要把推广工作做得更深入些。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像本地,包括海珠区民间文艺家协会部分会员的非遗项目,常因推广机会有限,难以进入大众视野。他建议,可以通过开设公益课堂等活动,深入进行宣传,让学生从小就能了解我们的本土文化。

■出品:冯树盛 李青

■策划:新快报记者 陈琦钿 张小奋

■统筹: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洁

■摄影:新快报记者 观显锋 郭思杰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