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于广东茂名市茂南区,好心湖畔游人如鲫;金塘镇谭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孩童追逐嬉戏;公馆镇罗非鱼标准化养殖场道路两旁的紫风铃花竞相绽放……处处都是喜气洋洋的新春氛围。近年来,茂南区高擎改革之笔,饱蘸创新之墨,铆足实干之劲,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区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28亿元,增长4.7%,增速排全市第一位。一幅“农”墨重彩的“三农”画卷正在茂南大地徐徐铺展,有效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通讯员 邹玉芳
绘好“环境图”,生态宜居村庄美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农民根本福祉。茂南区坚持以群众幸福指数为落脚点,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村庄清洁、污水治理、道路美化、农房风貌管控提升为抓手,实现人居环境从“面子”到“里子”的齐头并进。
截至2024年底,茂南区132条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达标率为80.98%,连续三年排在全市第一位;油城墟二期顺利开工,持续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全区基本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整村厕所完成改造提升率达81.6%;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带(风貌带)2条,新增在建乡村振兴示范带(风貌带)1条;完成第一批7个典型村规划设计方案(第四版)并正征求区级意见,第二批11个典型村设计方案正在细化完善……一个个工程落地,茂南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
绘好“特色图”,现代农业兴旺美
金塘镇谭屋村高标准编制典型村规划设计方案,形成融湖发展、产村联动发展思路,推进蔬菜、水稻种植基地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建设;盘活村庄闲置用地,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微工厂;依托露天矿生态公园发展以民宿、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佛茂对口帮扶单位大力支持下,该村去年新引进特色产业项目5个。其中,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科研基地和广东景烽杂交水稻国际科研中心合作水稻研发项目,已试种品种6个,部分品种亩产量超1500斤;凤鹉农业科技园打造集科学养殖、环保生产、品牌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鹦鹉养殖旅游观光基地;500吨发酵酸菜加工厂、花卉种植园、木村产业园等正加快建设。同时,谭屋村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村道100%硬底化,完成农房风貌管控改造提升700多栋。
谭屋村是茂南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缩影。近年来,茂南区严格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优化品种结构,提升种粮科技含量,发挥强村公司作用,做到兴旺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促进粮食稳产保供。
绘好“产业图”,兴业富民生活美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茂南区始终把产业兴旺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新引擘”,结合辖区实际,科学谋划“一条鱼”,推动罗非鱼产业提档升级,成立茂南罗非鱼产业链党委,办好九件大事加快罗非鱼产业高质量发展,茂名罗非鱼交易中心、茂南罗非鱼协同创新中心实现运营,中心首创“三个协同”“八个创新”,加快茂南罗非鱼“融珠入湾”步伐,为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整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规范合同为抓手,持续纵深整治农村集体“三资”(资源、资产、资金)管理突出问题,为集体产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通过“党建+合作社+农户”抱团共赢的模式发展庭院经济,深入推动微工厂建设与发展等“多业态”经济,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截至目前,茂南区已经发展微工厂2435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闲适恬静”的小广场、“翠绿勃发”的小菜园、小花园、标准化养殖鱼塘……一幅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茂南各村徐徐展开。茂南区农业农村局有关领导表示,将以建设绿美生态立区、现代农业强镇、富民产业兴农为主线,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织就乡村全面振兴新蓝图,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