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8岁云浮男孩确诊罕见病 漫长求医路父母竭尽全力
日期:[2025-02-08]  版次:[A08]   版名:[公益]   字体:【
■移植后的小轩仍需留在广州继续抗排异治疗。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公众号

温暖1655号

●温暖诉求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抵抗力下降,小轩春节前出现肠胃感染,连续吃了8天白米饭。大年初九症状缓解,他终于等到一餐有菜有肉的午饭,开心得合不拢嘴。这个8岁的男孩来自云浮罗定市,自小体弱多病,虽然看过不少医生,却始终未能查出症结。去年2月底,一家三口下决心到广州求医,方才“揪出”病魔——黏多糖贮积症。轩妈感觉“天塌了”,与丈夫四处筹钱踏上漫长的治疗之路。

病魔现身 无法治愈

今年的除夕夜,在白云区永泰一间出租屋里,8岁的小轩趴在窗台上,睁大眼睛看远处升起的烟花。“孩子总问我什么时候能出去摸摸真的烟花,我不知该如何答他。”妈妈许女士红着眼眶说,正处在抗排异治疗期的小轩,最大的“敌人”就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严防死守怕他被感染,哪敢带他去人多的地方?”

许女士回忆说,小轩自小体弱多病,特别是在断奶后,成长仿佛被按下“慢行键”,虽然在不停补钙,但他7岁时身高只有1米出头,骨龄检测单上的数字更像把钝刀,一次次划破父母的希望。

这些年,许女士也带着小轩四处求医,但医生给出的结论大同小异,无外乎“缺乏营养”“缺钙”。2023年,有医生提出孩子可能患有佝偻症,建议注射生长激素。可惜激素打了几个月,小轩非但没长高,反而引发跛行。无奈之下,2024年2月29日,一家三口来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求医。

许女士说,当时在骨科拍片,结果显示孩子股骨头坏死,结合其他病征,医生会诊后将判断方向锁定在罕见病黏多糖贮积症上。3月初,基因检测确诊了这一残酷的事实。“听医生讲解了这个病,天都塌了。家族几代人都没有出现过这种病,本以为是骨头问题就够不幸了,没想到是根本无法治愈的罕见病。”

艰难治疗 咬牙坚持

一直潜伏在小轩体内的病魔,正在慢慢吞噬孩子的骨骼和脏器。在检查阶段,小轩的跛行愈发严重,坏死的股骨必须被切除,否则会有更严重的后果。2024年5月,小轩先接受了髋关节截骨手术,并同步开始匹配造血干细胞,为移植做准备。幸运的是,孩子在脐带血库配到一份相合样本,并于10月27日入仓植入这一颗“生命种子”。

“我一直在仓内做护理,孩子爸留在外边买菜煮饭送餐,每天都要在出租屋和医院间跑几趟。”许女士说,夫妻二人齐心协力守护着小轩,陪伴他度过近一个月的仓内观察期,在去年11月17日顺利出院。

然而,小轩出院后定期复查的结果却一直不能稳定,血检报告单那些上上下下的箭头,就像夫妻俩忐忑不安的心。“现在是最关键的抗排异期,血象不稳,容易引发其他症状。”轩爸说,更让他担心的是,截骨手术只能暂时遏制股骨头坏死的情况,无法让孩子恢复到正常走路的状态,“现在蹲下很难起身,行走的平衡性很差,每一次去医院复查都要我们背。”

“眼看着孩子受苦,我的心就像被千万根针扎着,”轩妈难过地说,父母如今能做的,只能是咬牙坚持,全力为他推开希望的“窗”。

经济困窘 期盼曙光

咬牙坚持,谈何容易?轩爸告诉记者,孩子确诊前,自己在罗定帮人开大货车,一家三代五口人,全靠这一份收入生活,经济一直不宽裕,小轩的病更是让家庭陷入绝境。“治疗费全靠向亲友借,没治疗费时,我们也发起过线上筹款,只募到5000多元。”他说,亲戚朋友中也有人劝他们夫妻要三思而后行,担心人财两空,“可那是我的儿子,怎么忍心放弃?”

许女士说,小轩的治疗费中自费部分已经超过10万元,虽然去年7月申请到低保待遇,但面对后续不可预估的漫长治疗,家庭经济依旧难以承担。

从去年2月来广州治疗,许女士一家三口离家已有一年。“我们都是第一次来广州,以前憧憬过带孩子来玩,但一直没有机会。”她苦笑着说,没想到来广州竟是以这样的形式,今年春节,一家三代第一次分隔两地未能团圆,托付给奶奶照顾的小轩弟弟常常打视频电话过来,请求父母带哥哥回家。

小轩去年发病前已经报名读一年级,但确诊后只能留在医院。“已经报名了,还没有正式去过课堂。”妈妈说,小轩确诊后她与丈夫都很忐忑,担心同胞弟弟也有遗传该病,但只为弟弟做了酶检测,基因检测太贵则没有做。“弟弟身高和体重是正常的,但走路总摔跤,也不知什么原因,这是扎在我们心中的一根刺,医生说弟弟有25%的可能也患有同样的病,但我们多希望弟弟属于另外75%”。

公益指引

●公益账户: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银行账号:

44032601040006253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广州远洋宾馆支行

注:捐款时请注明“新快报温暖×号×××(受助者姓名)”, 如“新快报温暖1655号小轩”。如需捐款收据,请在汇款时附注捐款收据回邮地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李斯璐 通讯员 廖培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