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以领先的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深度求索(DeepSeek)以不怕虎的勇气锐气撼动美国人工智能巨头、产生连锁效应;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中国已经显示出引领时代浪潮的全新气象,广东更应该在百舸争流中奋力争先。”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黄坤明在讲话中提到,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
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分论坛上,来自“政产学研投”多个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业代表出谋、献策,各地市也纷纷亮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实招、硬招,探讨广东如何更好地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构筑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柱。
坚持差异化创新 广东多家科创企业领跑全球
“此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一直被认为应用较好但基础理论创造较弱,但DeepSeek凭着低成本、高性能在春节前后的爆发式突围,证明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上有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佳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表示,国产AI大模型在春节前后的出圈让他大受鼓舞。
作为中国专业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与服务企业,总部位于广州的佳都科技集团提供从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到城市场景应用的全栈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刘伟说,比起政府投资多少钱,科创企业需要的是更开放的政策,更多元的应用场景。他透露,广州地铁智能机电系统建设的应用场景让佳都科技打破了发展瓶颈。近年来,在广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佳都科技交出令人惊艳的成绩单:佳都科技申报的“自成长大模型赋能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生态系统”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入选案例名单》,其中打造了全球首个交通行业AI大模型、全球首个特大城市交通数字孪生系统。
“只有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才能实现‘弯道超车’。”惠州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表示,与近期令全球惊艳的国产AI大模型走差异化路线成功突围一样,广东新能源汽车也是依靠电驱技术绕过了传统燃油车的技术壁垒,掀起新的汽车革命。其背后,新能源电池的蓬勃发展是重要推动力。
“过去一年,新能源电池行业内卷加剧,电池价格下降了60%。但依靠差异化技术创新,亿纬锂能在2024年依然保持盈利增长。”对于未来的市场,刘金成信心满满,“公司目前正进行第三次创业,我们在全球各地建设工厂,服务不同的客户,实现海外制造以后,要实现全球运营做跨国公司,让世界更加尊重、认可中国产品。”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赛道足够宽,我们要做的是把市场蛋糕做大,而不是‘你做什么我做什么’的内卷。”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王钊认为,除技术差异化创新外,产品如何落地并实现规模化应用同样重要,“创新不是‘傻创’,亿航创业从伊始就坚持做商业化运行的飞行器,只有实现盈利,公司才能从小做到大,实现做百年老店的愿景。”
亿航智能为全球多个行业领域客户提供各种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和解决方案,是全球首家上市的城市空中交通公司。亿航智能的旗舰产品EH216-S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三证”齐全的载人eVTOL航空器,领跑全球城市空中交通发展。
构建设施培育人才 支撑未来产业原始创新
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广东结合实际,于2024年9月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提出要瞄准未来网络、通用智能、生命与健康、低碳能源、先进材料、未来空间和量子科技等七大重点领域,构建广东未来产业发展体系。目标是到2027年,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未来产业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场景示范,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创新企业,未来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基本形成,未来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
作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产业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等平台有力支撑未来产业原始创新。“通过前瞻性地发展类脑智能研究与开发,广东省已具备类脑智能产业的先发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表示,去年12月,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推出全球首台100亿神经元类脑算力的超算系统,搭载的第二代“天琴芯”芯片性能达到英特尔同类芯片的四倍,这是广东类脑智能产业勃发的一个缩影。张旭认为,广东在类脑智能科技方面的创新将助力构建类脑智能的产业生态,走出一条全新的类脑智能技术及高端制造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是广东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围绕产业需求,自主培养创新人才,以人才建设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广东高水平大学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表示,近年来,中山大学全面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大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和技术支持。“‘十四五’以来,学校共计培养超过6万名毕业生,近3.8万名毕业生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升学就业,包括DeepSeek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华为天才少年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高松表示,聚焦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需求,“中山大学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三位一体谋划推进,助力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年度科技合作企业1150家,年均增长12%。”
随着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度融合,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广东高校积极构建新培养体系,搭建新产学平台,健全新动力机制,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运营,大力促进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成为“科-产-城-教”融合发展的关键引擎,助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各地市亮实招硬招
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2024年,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6%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广东产业发展向新提质,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56.7%、31.6%。
当前,广东各地市积极行动,亮实招、出硬招,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释放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活力。
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州喊出了“‘12218’,欢迎来穗一起发”的口号,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等六个未来产业;深圳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布局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和20个科技创新集聚区;珠海率先打造“天空之城”,加快建设“云上智城”,引进培育超40家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佛山加快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开辟应用场景加速产业化进程;东莞布局建设滨海湾人工智能新区、松山湖低空经济综合性示范区、半创体及集成电路融深发展先行区……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区,一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敢闯敢干,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新时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中理应取得更大成绩、作出更大贡献。”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副主任徐斌表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高不确定性、高竞争度等特点,广东要高度重视“三个早”。
一是投资要早,在关注大企业的时候,也要考虑关注初创期中小企业,“OpenAI拿出ChatGPT3.0的时候,OpenAI也就1百人。DeepSeek现在一鸣惊人,核心团队也就100来人”;二是用人要早,“数学泰斗丘成桐先生说大数学家基本上13岁崭露头角,十七八岁就比较成熟”,因此在依赖数学能力的AI等领域人才的选拔使用要敢用年轻人;三是监管要早,“如未来的AI医生、AI营养师,人形机器人发展到做厨师做司机的阶段”,因此未来产业的监管需要从早期介入,加大监管队伍建设,加强测试验证条件建设,加大监管工作经费投入,也就是建立监管科学支撑体系。在这方面,广东可以走在前面,实现给场景出标准从而占领市场。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陆妍思 李应华 黄闻禹 罗 韵 刘艳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