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凭借着坚实的经济基础,蓬勃的创新活力、利好的政策导向以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先行区。2月17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接受媒体集中采访,多位人大代表就低空经济应用前景等问题建言献策。
广州低空经济正加速起飞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了低空经济的发展地位。2024年年初,低空经济首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开启了“低空经济元年”,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在不久前召开的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州最新提出的“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版图中,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产业被列为战略性产业集群中五大战略先导产业之一。最新发布的《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将于2月28日起施行,相关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低空经济这一万亿级新“蓝海”正蕴藏着无限可能。
数据显示,广州拥有从事低空经济的企业4200多家,全国排名第二,小鹏汇天、亿航智能、广汽集团成为广州低空产业制造龙头“三剑客”。亿航智能研发的EH216-S,成为全球首款集齐“适航三证”的无人驾驶载人eVTOL;小鹏汇天全球首个用流水线生产飞行器的量产工厂正式动工,规划年产能1万台;广汽集团全新飞行汽车品牌“高域/GOVY”及第二款飞行汽车产品GOVYAirJet,未来航程有望达400公里……低空经济正加速起飞,“低空+”场景从想象走进现实。
大湾区低空旅游将成为现实
城市交通是低空经济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2024年3月,小马智行在南沙开展了首个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薛鹏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网联化的无人车和无人机相结合,将助力南沙成为立体交通的“样板间”。
去年4月,番禺区正式发布了广州大学城飞行汽车基础设施建设,首批规划选取中关村青创汇、广东科学中心、岭南印象园和中心湖4个点位为停机坪,并启用了广州大学城青创汇飞行汽车起降点,将探索包含城市短途出行、低空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监管巡逻等多个场景,未来大学城岛内“打飞的”不是梦。
去年10月,广州首个跑道型(混凝土)固定翼起降点正式投入试运营,16家低空经济企业集中签约,涵盖低空AI+、低空场景应用及低空智能制造等领域,标志着花都在低空经济的深入布局和快速发展。广州智都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金雷表示,围绕开展飞行营地、固定翼飞机旅游观光、低空研学等,花都低空应用前景广阔,大湾区低空旅游将成为现实。
[代表热议]
广州市人大代表、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广州分所党委书记王洁:
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完善
王洁认为,广州优越的研发制造基础,全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卫星通信等细分领域优势以及突出的低空领域服务等对于发展低空经济优势显著。
结合观察研究,王洁建议,应充分发挥广州成熟航空产业基础的优势,打造高附加值服务基地及低空飞行器飞行员实训基地,加强低空领域人才培养。同时,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完善。一方面,以无人机和新型垂直起降航空器研发制造为重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充分借助花都区作为汽车产业基地的优势,推动整体产业规模发展壮大。
虽然低空经济在消费市场上逐渐具象化,如低空交通、低空观光、娱乐飞行体验、无人机表演等,但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为此,王洁提到,要积极推动行业应用场景示范建设,打造相关产业应用场景示范。从产业链条成熟化发展来讲,如维修人才、配套服务、导航定位及飞行安全等,尽快实现低空经济产业化发展,促进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设计师陈腾飞:
加快推进低空飞行综合试验基地建设
陈腾飞指出,广州在低空经济相关产业方面基础坚实,且低空经济已被列为广州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尽管如此,行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成本高昂、周期漫长。因此,需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并引导行业发展,同时亟需商业运营场景的有力支撑。
为此,他建议进一步增加投资力度,加快推进低空飞行综合试验基地的建设,并积极引进优质企业和人才,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验证工作能够在航空器适航审定、试验试飞及场景探索等领域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同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低空飞行器应用场景拓展。陈腾飞认为,要支持企业参与低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加快已经相对成熟的低空航空器产品的应用场景拓展,加大对城市管理、医疗、物流、应急救援及空中游览等场景明确、航线相对固定的领域的企业支持力度,促进企业增加飞行频次和应用范围,加速企业商业化运营的进程。
广州市人大代表、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专家张云慨:
升级改造基础设施,激活存量资源
张云慨提到,低空经济全面铺开后,无人飞行器的日运行量预计将达百万至千万级。如此庞大的规模,对空域航道、空域探测、智能调度、通信导航、安全防御等基础设施提出了极高要求。
因此,他建议国企应依托现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例如,通信运营商可整合5G基站资源,建设低空专用通信网络;电力企业可探索“电力塔+导航基站”的复合利用模式,激活存量资源。
低空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场景创新。他建议设立“低空经济创新基金”,支持民营企业研发无人机物流、城市巡检等新模式。同时,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低空技术实验室”,聚焦共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例如,可联合亿航打造载人飞行器综合测试基地,联合物流企业打造低空物流测试站,打造提供从研发到落地的全链条服务等创新生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毛毛雨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