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画家,什么都能画,什么都去画固然值得钦敬与佩服,这体现了画家的基本功扎实和不凡的能力。然而,如果从建立个人风格、体现独特艺术追求这一角度而言,便显得有些不够了。
但凡有建树、有风格的画家,无一不去思考画什么和怎么画的问题。
1
画家的情思有着独特的作用
画什么,就是以什么题材内容作为绘画对象,可以是山水树木、花鸟虫鱼、人物道具,可以是具象也可以是抽象,可以是新题材,也可以是旧对象。画家艺术水准的高低分野在于能否在其中的某些题材中注入自己的情思、审美倾向,然后形成自己独特的图式语言。可以说,画家的目的,并不在于再现什么物象,而在于通过描绘某些物象去塑造意象,营造境界,达到借景或借人、借物去抒情、达意。
画什么与不画什么,并不决定艺术造诣的高低,却多少显现了每一个画家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意识、修养,也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生活轨迹和经历。
当代中国山水画名家李可染,立志为祖国山河立传,写生足迹遍及全国,然而到后来还是选定了与自己气质爱好最相近的黄山、桂林作为常画的绘画题材。与李可染同时代的另一位名家石鲁,从四川走到陕北,选择了黄土高原作为他进行中国画创作研究、开宗立派的试验基地。
我以为,古今中外成功的艺术家,虽然其成功因素各别,但能够在客观对象中发现与自己爱好、志趣相一致的契合点,继而将其强烈化、典型化、人格化,并从广度和深度上作多方面反复的探索与研究,从而得出别人得不到的发现和经验,这就是他们的共通点。
2
技法与题材是统一的
诚然,画什么与怎么画是互为关联的,有了画什么这个构思,还需有怎么画这个具体的手段,也就是说,题材内容实现为画面的视觉形象,对于画家而言,这是他的专业。观念与题材,可以通过文字的技巧,表现为文学作品,通过其他的媒介,成为其它艺术作品,只有通过绘画的技巧,才能成为绘画作品。不同的题材内容应有不同的绘画技法形式,题材内容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形式技法的运用和发挥,同时在一定情况下,亦会促使技法的变革和创新。
著名画家于志学,选择了描写冰雪山水作为山水画创新的突破口,其技法形式则在经历了长时期反复观察、实践、试验后,更经过许多失败的教训,终于一改前人画雪留空白的传统,而探索出以胶矾水与浓淡墨配置,以没骨法的形式表现出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情境和大面积雪挂的真实感受和景观,他的技法处理,我们不能说是最高明的,但也不能不承认其前无古人的独创性和实用性。中央美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贾又福笔下的太行山,雄伟宏大,具体表现在笔触技法上是笔雄墨健的大笔大墨,铜点、铁线,极富力度。可以说,他在怎么画这个天地里,写出了古人所不能写,造出了常人所之水能造之境界。
单纯地讲求怎么画这个技法形式问题,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而成为毫无意义的笔墨游戏,但不讲究形式技法的高下,雅俗之别,也势必影响艺术的深度而沦为低俗与乏味。总的说来,好的技法形式,应该是与题材内容结合得比较好,达到天衣无缝般的题材内容与形式技法的不可分割境地。再者,画家的表现技法,不应该是一套固定化的成法,而应因不同物象,不同的情思内涵,去创造性地研究、开发出新的技法,并且要达到一定的难度和高度,使每一件作品都有创新的成分和独特的意蕴。这样,才算得上是有生命力和成功的技法形式。
3
田园水乡的创作常常让我感动
当然,强调画什么与怎么画,也并非说每一个画家都非得各自选定一个题材内容,确定一套画法而画其一辈子。其实,很多画家是有条件去选择比较固定的题材内容和运用比较熟练的技法形式去表现自己的想法的,但他们却选择了那种顺其自然并不刻意的方式,全凭感觉和需要而定。这说明,各人的禀赋、际遇、喜好、修养、技能、追求的不同而产生出各不相同的观念与方法。有些画家终生喜爱少数几个题材,但也有画家喜欢尝试多种不同题材。无论题材种类多少,固定或不固定,对画家而言,重要的是对绘画对象的处理,如取舍、夸张、变形、抽象等主观性的剪裁加工,借此以展现画者鲜明的个人风格。
我一直坚持田园水乡的创作,并总能从生活发现感动我的地方。我深信,条条大道通罗马,关键的是,你选择的这条道是否真正适合于你。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