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脑袋里查出鸡蛋大的肿瘤 父母掏空家底带孩子赴穗求医
日期:[2025-07-18]  版次:[A10]   版名:[公益]   字体:【
■小鹏母子在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更坚定了信心。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公众号

温暖1688号

●温暖诉求

为了省钱给罹患脑瘤的儿子治疗,54岁的刘女士一直舍不得买轮椅,个子不高的她背着、搀着孩子从老家赣州来到广州治疗。从赣州信丰县到广州将近400公里,刘女士走过的每一步中都饱含异地求医家庭的辛酸。“为了治病,再艰难我也会拼尽全力。”她信念坚定地说。

恶性肿瘤击碎平静童年

2024年4月,正值“小升初”关键期的赣州信丰县六年级学生小鹏突然频繁出现呕吐和眩晕,不得不一次次中断学业。起初,父母以为只是寻常的“倒春寒”感冒,在医院开了感冒药和止吐药给他吃。到了7月暑假,小鹏的头痛与呕吐卷土重来,感冒药不管用了,恐慌在父母心头弥漫。

在神经内科医生的警觉指引下,小鹏接受了颅内CT与磁共振检查。结果如同晴天霹雳——小脑深处藏着一个鸡蛋大小的肿瘤。配合化验,医生基本确诊:这是高度恶性的髓母细胞瘤。一位来自广州的支医专家神情凝重地表示:肿瘤生长迅猛,情况危急!

入院次日,小鹏便被推入手术室,开始了长达12小时的开颅手术。手术室外,刘女士与丈夫心如悬丝。手术切除了大部分肿瘤,但因部分肿瘤与血管粘连紧密,残留的阴影只能寄托于后续的放疗与化疗。

“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病痛会降临在孩子身上。”看着昔日阳光清爽的儿子躺在病床上,刘女士心中的苦涩难以言喻。为应对手术,家中辛苦积攒的7万元顷刻耗尽,生活开支早已无暇顾及。

漫长而艰难的治疗路

手术及时“拆弹”,2024年11月,小鹏脸上重现笑容,为刘女士心中注入一丝微光。

然而,恶性肿瘤的治疗远非县城医疗条件所能支撑。尽管经济已陷入危机,刘女士还是毅然做出决定:南下广州!从未踏足过这座大都市的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是孩子的妈妈,为了救他,再难也要闯。”丈夫全力支持,一边四处筹款,一边打听治疗资源。2024年11月底,一家三口怀揣仅有的5000多元,踏上了开往广州的高铁,落脚在白云区一家医院。

29次放疗、4次化疗……漫长的治疗路让小鹏日渐消瘦,体重跌到仅40斤。

然而,今年3月的复查结果令人焦灼:残留肿瘤细胞对当前方案反应不佳,治疗仍需延续。此时,夫妻俩已离开工作岗位半年多,家底彻底“真空”。刘女士决定让丈夫回老家筹款,自己带着儿子继续在广州求医。他们打听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瘦小的刘女士连夜背起虚弱的小鹏赶了过去。

被“兜”住的希望

深夜抵达时,大汗淋漓的母亲、气息奄奄的孩子引起了值班医护的注意。为了赶第二天的专家号,母子俩连寻到落脚之处都没有考虑。

在值班医护的指引和帮助下,刘女士向助医机构“广州小家”申请了栖身之所。“心里又激动又感动,”刘女士说,“广州处处是好人,在我们最难的时候伸出了手。”这份及时的援手,为漂泊的母子提供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小家”。

更令人欣慰的是,今年5月,小鹏成功申请到低保证,生活的重压终于有了一份坚实的托底。

治疗之路依然漫长。

7月17日,母子俩前往医院办理入院手续,小鹏在妈妈的搀扶下,一步步艰难地挪向公交站。望着儿子吃力的样子,刘女士轻声提议:“不如买辆轮椅吧?你就不用走得太累了。”小鹏拒绝了,他轻声说:“妈妈,走路也是康复锻炼,我不坐轮椅,我能自己走,你就不用背我受累了。”孩子懂事的话语,瞬间击中了刘女士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也化为她继续前行的更强动力。

“小鹏心思细腻,他知道我的付出。”刘女士眼中泛起泪光,“母亲节那天,在‘小家’里,他紧紧抱着我,亲了我一口。为了他能拥有健康的未来,我怎能不拼尽全力?”

小鹏即将迎来第四次化疗,同步进行肢体功能康复。站在新的治疗节点,刘女士默默祈祷这场艰苦的抗癌之战能迎来新的转机。

公益指引

●公益账户: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银行账号:

44032601040006253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广州远洋宾馆支行

注:捐款时请注明“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如需捐款收据,请在汇款时附注捐款收据回邮地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通讯员 雅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