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将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以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广州,这座充满活力的千年商都,不仅跃动着都市繁华的蓬勃生机,更蕴藏着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从增城丝苗米到南沙青蟹,从花都瑞岭盆景到从化荔枝蜜,从白云黄鸡到广州菜心,再如荔枝、番石榴、黄皮等优新水果如同璀璨的珍珠,在广州各区静绽光芒。
近年来,广州以乡村振兴为引领,把特色农产品资源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然而,广州在种业创新与应用、产业链延伸、品牌建设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近日,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有事好商量》聚焦“挖掘广州特色农产品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实地调研,并联动多个职能部门,共探新思路新办法。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关键词:品牌建设
不少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
提到广州的特色农产品,很多人能想到荔枝、迟菜心、丝苗米,其实远远不止这些,广州有1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4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但很多农产品品牌不够响亮。“广州有一花一菜一果,一鱼一虾一蟹,一蜜一粉一景……”谈起特色农产品,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廖重斌如数家珍。
以增城丝苗米为例,它是广州农产品的金字招牌,不仅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还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明星品种“增科新选丝苗1号水稻品种”更荣获全国优质稻味品质金奖。然而,由于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丝苗米产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低。有市民坦言,市场上很多丝苗米,价钱也不一样,不知道哪个才是正宗的。
而在南沙的青蟹养殖基地,养殖户们看着肥美的青蟹喜上眉梢。南沙青蟹有着“咸淡水交融” 的生态特色,品质上乘且品牌高端,但养殖规模比较有限,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南沙黄油蟹养殖户说:“我们希望在自己养殖的一个模式上,联农带农,带着更多的农户创收,把品牌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广州市政协委员付伟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前段时间到增城、南沙进行深度调研。他发现广州地标产品等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未充分发挥,优品、优牌、优价的良性循环还没有打通,不少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
市政协委员蔡马提到,“目前来讲,农产品品牌建设还远远不够,推广方面存在着不足。”对此,广州市供销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晓武表示,“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深挖广州名特优农产品,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构建供销品牌体系,加强与全国各地的交流合作和销售对接,扩大广味农品的全国影响力。”
建设更多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我们要加快步子,把现代种业搞上去,重点发力,有计划地把广州打造成种业创新的高地。”广州市政协委员张丽华提出,要把种质资源保护好、用起来。同时,大力支持建设有特色的种业创新平台,推动种业升级发展,高标准建好一批标准化、集约化的良种繁育基地。
市农业农村局回应道,接下来要做强种业“芯片”,用好全国首只地方性种业基金,建设更多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培育更多优良品种。
广州市政协委员冯冠杰是全国劳模,他种植沙田柠檬带领村民致富,其中的核心是“既要扩产能,也要做推广”,各方面全链条发力。他建议在生产方面,推广科学的种养方法和管理方式,鼓励农户扩大种养规模、提高产量;市场方面,扩大品牌授权使用范围,拓宽产品销路;推广方面,建立农业品牌内容中台。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负责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和保护工作。该局市管一级调研员蒲暾说,地理标志产品是区域特色产品的“金名片”,他们坚持“两手抓”,一方面加大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力度,立足全市农产品主产区的区域发展需求,重点扶持水果、蔬菜、粮食等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打造更多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另一方面加大地理标志产品推广力度,促进地理标志产品与市场供应链有效对接。
关键词:科技赋能
建议推广智能装备共享服务
广州市农业农村科学院节瓜种植大棚里一片向好。广州市农业农村科学院乔燕春博士团队研发的翠玉4号“水果节瓜”,便是科技成果。团队历时6年,从数百份种质资源筛选培育,让这一品种的甜度提升了不少,能生食,营养丰富还耐储运。在市场上,从论斤卖变为按个销,农户亩收益大幅增长。乔燕春介绍道:“这是我们近两年培育出来的水果类型节瓜品种,口感清甜爽脆,它的维C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传统的翡翠类型节瓜高,符合现在对这种食品轻加工、轻食化的需求。”
而在花都区蓝莓种植园,农技专家正指导农户操作传感器,近7000亩蓝莓基地借科技焕发生机。在科技助力下,花都区蓝莓产业已建成智能种植示范基地,配备物联网监测系统,能实时采集温湿度、光照等数据,农户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调控灌溉与施肥,极大提升了种植效率与品质。
专家指出,“以前蓝莓的产量低,现在我们运用新的技术用智能设备监测土壤、调控水肥。产量大大地提升,花香味也变浓了,加上离市场比较近,市民可以吃到更加新鲜的蓝莓。”
让科技落到田地里为农户所用,存在哪些挑战呢?付伟说,这中间的桥梁,是一个大而强、新而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数字蓝莓”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要推动好品种、好技术、好药肥、好装备真正转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无人机、传感器等科技装备确实好,但价格不菲。冯冠杰说,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以规模化专业化降低先进装备应用成本。政府还可以设立专项租赁补贴资金,推广智能装备共享服务,对种植户租赁智能农机具给予一定比例的费用减免,降低他们的使用门槛。同时,加强与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研发适配各类农产品特点的小型化、低成本智能装备,提高科技应用的性价比。
专家远程教学,解答生产难题
科技赋能农业有哪些想象的空间?市农业农村局指出,当前,广州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居全国前列。以前养猪脏、乱、差、臭,现在依靠科技,实现楼房养猪。在一栋17层的高楼,住着十万头二师兄,通过引入现代技术,节约土地90%,人力80%,水、电50%,环保达标,绿色养殖。
接下来,市农业农村局将瞄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主要干好三件事。首先是将技术变产业。发挥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专家团队集聚优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比如超低温保鲜锁鲜技术,让荔枝从“一季鲜”成为“四季甜”。
其次是手机变农具。发展智慧农业,新农人坐在空调房,通过屏幕就能指挥生产,用5G、AI、低空技术让种地、养猪更“省力”。
最后是知识变财富。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力度,让农技服务上“云端”。通过“农友圈”“广州农博士”等数字平台把农技课搬上网,专家远程教学,解答生产难题,提高农民收入。
延伸
“穗字号”农产品家底丰厚
一花一菜一果,一鱼一虾一蟹,一蜜一粉一景。
树上结的、地上跑的、土里种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
花是广花红掌,菜是广州菜心,果是广州荔枝。
鱼是从化流溪娟鱼,虾是南沙小虎麻虾,蟹是南沙青蟹。
蜜是从化荔枝蜜,粉是白云马蹄粉,景是花都瑞岭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