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厚重历史文脉亮出来 多元文化空间用起来
日期:[2025-07-30]  版次:[A03]   版名:[城事]   字体:【
■在广州花都区新华街道三华村,紧邻三华小学的福元徐公祠升级打造成学校的立贤书院、农家书屋和花都区图书馆分馆,古祠堂再次焕发光彩。 新快报记者 郗慧晶/摄

广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

近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7月2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介绍规划的要点和亮点。

■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实习生 范欣然

总体设计

“一江一河一城九区”总体结构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邓堪强介绍,规划作为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它的批复是广州名城保护工作的里程碑,也是广州未来工作的新起点。

邓堪强表示,“我们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规划编制、政策法规制定、精品项目实施等工作,全面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厚植精神沃土,改善人居环境,培育新兴业态,彰显‘最广州、最岭南、最世界’文化风采。”

规划从全球全国视野系统梳理广州在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与世界文明交流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提炼总结广州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和六大名城特色。

为应对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规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联动保护和文化发展,构筑“一江一河一城九区”的市域总体保护结构,强化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另外,规划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广州特色要素保护;细化措施,做到“五保”,即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科学保护、精细保护。

讲好“大历史” 留下“小故事”

“历史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文化是城市精神的源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副总规划师汤芳菲指出,规划注重把更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保下来”,梳理了广州在中华古代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延展到近现代民主革命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历程,讲好广州的“大历史”。同时,也在规划中去挖掘城市和社区发展的共同记忆,保护了一批传统街巷和建筑,留下广州人生活历史中的许多“小故事”。

体现文化与自然协同发展理念

自1982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在40多年的历史名城保护实践中,积累了哪些经验?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孙永生介绍,在国务院批复的四版总体规划中,广州始终坚持文化引领城市发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性质一以贯之,这是国家对广州持续探索名城保护发展路径的要求。

孙永生表示,由古至今,从古代“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到2000年战略规划的“山城田海”,再到面向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一脉三区、依山达海、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广州的城市空间战略布局,都体现了文化与自然协同发展的山水营城理念。

规划特色

强调文化和自然遗产整体保护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迅表示,与广州历版名城保护规划相比,本次规划强调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一方面,规划提出整体保护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空间本底,构建覆盖“山、水、城、村、田、海”的整体空间格局,强化“一江一河”的保护,保护承载广州历史变迁的珠江文化带和承载岭南田园乡愁的流溪河文化带,推动珠江从传统生产通道向多元活力廊道转变,形成流溪河见山见水见乡愁的魅力文化廊道。

将更多广州特色元素纳入保护

另一方面,规划不断拓展遗产范畴,实现多元遗产的系统性挖掘与针对性保护。规划将更多具有广州特色的元素纳入保护范畴,新增了更多承载共同记忆的遗产,增补了广雅中学、广州纺织机械厂、珠江啤酒厂旧址等历史风貌区,涵盖传统街坊、工业遗产和历史校园等多种类型。挖掘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当代故事,将白天鹅宾馆等改革开放遗产纳入保护对象。新增增城荔枝种植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广钢、广船旧址等工业遗产、东濠涌等水务遗产,以及余荫山房等历史名园,都纳入到保护名录中,形成更具有代表性、更加全面覆盖的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让历史文化遗产更多融入生活

汤芳菲提到,规划不仅提出把城市厚重的历史文脉“亮出来”,还要求把多元的历史文化空间“用起来”,在具体的街区和建筑保护利用行动上做了很多探索。例如,加强政府导向,支持广大业主和市场力量,参与到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中,支持发展创意创新等新功能,探索传统建筑宜居水平的改善,让历史文化遗产更多的融入到广州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对传统街巷实行分类分级保护

广州传统街巷是城市历史文脉和市民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如何做好保护规划备受关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张春阳介绍,规划对传统街巷进行了“分类+分级”的保护策略探索。

具体而言,规划将传统街巷分为骑楼街、非骑楼特色商街、滨江风貌街、林荫文化街、涌边或涌上盖特色街、传统麻石生活特色街、其它近代风貌街等八种类型。这些类型丰富的传统街巷展示了广州千年营城历史印记,是城市风貌特色的精华所在。

依据不同类型传统街巷的历史文化价值、整体风貌、现状尺度、界面特征等因素,规划将其分为三级,并制定类型分级保护指引,明确不同类型街巷的保护重点与控制要素,避免城市更新中的类型混杂与特色消解,避免街巷空间的历史文化特色流失。例如,对一级骑楼街的保护,强调保护骑楼街风貌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严格保护骑楼街走向、高宽比、断面形式、特色界面、建筑单元的面宽韵律,严禁拓宽街巷,合理保护修缮骑楼建筑等。

张春阳建议,在规划的指引下,还要持续探索传统街巷保护与更新的机制、路径、模式、政策支撑以及制度构建,使“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更好地实现老城区新活力。

名词解释

一江一河

●依托珠江文化带和流溪河文化带,构筑市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空间结构

一城九区

●融合市域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形成中心城区以及九片资源密集的魅力景观区:流溪河古驿道魅力景观区、沙湾魅力景观区、莲花山魅力景观区、虎门海防魅力景观区、沙田魅力景观区、增江古圩市魅力景观区、花山魅力景观区、巴江河塱头魅力景观区、从化温泉魅力景观区

五大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岭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和对外交往门户

●千年商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

●海陆交融,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岭南文化中心地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前哨阵地和民主革命策源地

●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先锋城市和改革开放排头兵

六大名城特色

●山城田海、水脉交织的城镇格局

●云山珠水、三塔锁江的营城环境

●千年延续、文化层叠的古城格局

●成行成市、骑楼石巷的商都风貌

●岭南风情、中西相融的建筑风格

●开放包容、活态传承的吉祥花城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