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30多年后 六运会纪念时钟仍滴答走动
日期:[2025-08-01]  版次:[A03]   版名:[十五运来啦]   字体:【
■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赠给广东省人民政府的第六届全运会纪念铜画。


■六运会纪念时钟造型精美,至今保存完好。

■六运会吉祥物“阳阳”原作图样。

广东首次成规模、成体系向社会开放218件全运会档案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今日(8月1日)迎来开幕式倒计时100天。7月31日,广东省档案馆对在广东举办的六运会、九运会11000多件馆藏档案进行了梳理筛选,精选出两届全运会中体现广东创新精神的档案史料,共计218件档案,包括文书、照片和实物档案等,首次成规模、成体系向社会开放利用。

场馆建设

开创“以赛促城”范例、国内六个“最”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全运会档案开放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创新·融合”主题,从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运作、文化符号塑造、粤港澳交流合作、群众参与、科技赋能等六个方面,对两届全运会档案中的创新举措和特色亮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展示,以馆藏档案见证粤港澳三地联合办赛的国际水准、中国气派、岭南风韵、湾区魅力,为十五运成功举办和大湾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档案支撑。

1987年和2001年举办的六运会和九运会,对广州城市建设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场馆的建设,有效拓展改善了城市布局,开创了“以赛促城”先例。本次开放的档案,展现了两届全运会的主场馆——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场馆建设的有关情况。

六运会展出的档案包括关于筹办第六届全运会场地建设计划任务书、展示天河体育中心全貌的六运会明信片等,记录了这一地标建筑项目从征地到审批立项、从建设到落成的过程,是宝贵的城市记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天河体育中心的建成使广州跳出老城区局限,带动天河区从荒芜之地发展为城市金融商业枢纽。以体育中心为原点,催生了天河路商圈等周边商业集群,成为国际品牌进驻、市民休闲与消费的核心区,强化了广州的城市竞争力,‌开创了“以赛促城”“以会拓城”的成功范例。

开放的九运会档案,则记录了九运会21个场馆建设、维修、改建项目的概况,展现了存放21世纪我国首个综合性运动会圣火的“九运圣火坛”的设计方案。其中,九运会主场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创造了国内体育场馆六个“最”:速度之最,在国内同类场馆中建设速度最快;规模之最,当时国内最大、最好;设计之最,最早采用分开的“缎带”式屋顶;技术含量之最,电子田径记分系统最先进;技术水平之最,电子显示屏效果全国最佳;舞台之最,规模最大。

档案见证

广东经济如何被“六运旋风”吹旺

前五届全运会筹办资金全部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是在计划经济指导下由政府拨款兴办,而第六届全运会则拉开了以市场经济为指导的序幕。随着六运会赛事项目增多、参赛阵容越来越庞大,办赛成本也大幅上涨,这对赛事承办地广东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赚钱”补贴“家用”成为全运会必需面对的课题。

这部分开放的档案,主要展示的是六运会首次成立市场化运作机构,九运会探索市场化办赛新路子的相关情况。

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首次进行市场开发,催生了奥运经济。广东六运会筹备团队从中获得了新启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市场开发来筹办全运会。1984年10月26日,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第六届全运会服务总公司,这在中国体育史上是第一次。从开放档案《第六届全运会服务总公司工作总结》可以看到,总公司所属集资、广告、商品、旅游四个公司共为全运会集资6000万元。

此外,通过创新性地发行“中国第六届全运会体育基金奖券”,六运会服务总公司共筹集到3000万元资金。六运会体育基金奖券共发行22期、7000万张,是广东体彩的前身。

值得关注的是,在六运会举办前,当时我国体育事业历史上对会徽、吉祥物的专用权尚未纳入工商法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体委大力支持,破例批准了第六届全运会服务总公司《六运会会徽、吉祥物使用专利转让办法试行草案》的请示,为总公司立了“法”。随后,近百家中外企业踊跃争购六运会会徽、吉祥物的专用权,原来持观望态度的厂家随着六运会日趋临近,迅速投入竞争行列。运动场上的体育竞技与场下的经济竞争交相辉映。广东经济,实打实被六运会的“旋风”吹旺。

通过档案可见,六运会是广东第一次尝试把商业机制引进体育竞赛,为以后全运会的举办开创了新的市场开发运营模式,迈出了中国体育产业化的第一步。

再看九运会,通过一系列公司化运作,继承并深化了六运会“社会集资”的探索精神,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规模化,为后续全运会,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直接、宝贵的模板和经验。其中,九运会首次将电视转播权商品化进行交易和开发,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和商业化水平,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特写

六运会时钟仍正常运转 全运记忆仿佛从未走远

两届全运会在文化符号打造方面开创了多项先例,诞生了第一首全运会会歌和第一个全运会吉祥物。在吉祥物、会徽、火炬等的设计上独具匠心,巧妙融入岭南文化元素,有效展示了岭南文化软实力。

这部分开放的档案保存了两届全运会的会歌、吉祥物、会徽、火炬等标志的创作公告、原作图稿、设计图纸、纪念封、邮票等原始资料,以及印有全运会吉祥物等标志的时钟、花瓶、陶瓷杯等周边纪念品,展现了全运会文化符号的创新价值。

新快报记者在档案展示现场看到,六运会的指定产品纪念时钟造型精美,做工精致,至今保存完好,仍旧能够正常运转。随着红色秒针的走动,滴滴答答,距今近40年的六运会记忆仿佛从未走远。

六运会吉祥物“阳阳”原作图样也在本次开放的档案之中。从六运会开始,全运会首次引入了吉祥物概念,以山羊“阳阳”作为本届全运会的吉祥物,这只天真可爱的卡通小羊羔,脸上带着笑容,穿着印有会徽的红色背心,深受大家的喜爱和社会的广泛好评。“阳阳”也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吉祥物。馆藏档案不仅保存了“阳阳”珍贵原作图稿,还保存了以南粤醒狮为原型的九运会吉祥物“威威”图稿,岭南文化特色鲜明。

省档案馆:

全运档案背后展现的是

开放的广东精彩的南粤

“虽然六运会距今已经快40年了,但我想很多经历过六运会的市民对这些纪念品应该并不陌生。”广东省档案馆利用服务部二级调研员张凌指着现场展示的六运会时钟、六运会花鸟瓶、六运会纪念陶瓷杯等纪念周边说,这些开放的档案是两届全运会的记忆具像化,能够勾起大家对全运的集体记忆。

张凌表示,根据相关规定,档案需自形成之日起满25年向社会开放,而九运会举办至今未满25年,未到开放的时间。本次档案以专题的形式提前开放,是档案馆主动服务市民群众的一项具体措施,也为迎接十五运会这一全国盛会营造热烈的氛围。与此同时,通过档案来说话,发挥档案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现实的重要作用,展现全运会背后的广东改革开放精神和南粤风采。

张凌提醒,即日起,市民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前往广东省档案馆服务利用大厅,即可查阅本次开放的全运会档案。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陈慕媛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