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佩戴眼镜,我们将回到1945年9月16日”
日期:[2025-08-16]  版次:[A04]   版名:[弘扬抗战精神]   字体:【
■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观众在观看青少年话剧《何以永恒:帅府名人的抗战往事》。

■AR沉浸式体验项目。

■广州中山纪念堂“历史见证”参观通道首次向公众开放。

​广州中山纪念堂推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AR还原当时场景,让年轻一代“触摸”历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广州中山纪念堂作为1945年广东地区日军签字投降的见证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

8月15日上午,广州中山纪念堂正式推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以“科技+人文”“内地+港澳”“传统+创新”的立体模式,打造沉浸式、互动式、跨地域的抗战精神传承平台,让历史的记忆转化为奋进的精神动力。

AR技术:让高光时刻“活”起来

“请佩戴眼镜,我们将回到1945年9月16日上午10时……”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内,随着工作人员的引导,观众眼前的现代舞台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悬挂着中、美、英、苏四国国旗的受降现场:中国第二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神情肃穆地接过日军指挥官田中久一的投降书,台下民众抑制不住地热泪满眶……这是纪念堂依托AR技术还原的广东地区日军签字受降场景,通过三维建模、动作捕捉和环境音效,将史料记载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视听体验。

“太震撼了!课本上的‘抗战胜利’四个字,突然变成了真实、有细节的画面。”广州市第二中学学生王梓涵在体验后说。为确保历史真实性,中山纪念堂逐一考证了受降仪式的参与者身份、服装制式甚至当时的天气状况。“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AR还原的核心是让年轻一代“触摸”历史——通过让观众站在当年民众的位置,感受胜利时刻的激动与不易,从而理解“和平来之不易”的深层含义。

三地联展:让抗战史诗“连”起来

“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粤港两地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都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筑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在“勠力同心——粤港抗战史实展”现场,讲解员向学生代表团介绍道。7月开展以来,这个由广州中山纪念堂、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民革广州市委会联合策划的展览,已成为活化的“历史课堂”和第二课堂。据统计,目前已经有近15万人观看了展览。

展览通过珍贵史料与260余张历史照片多维度还原历史细节,以“浩劫·呐喊·抗争·烽火·胜利”五大篇章为主线,全景展现粤港抗战的苦难与荣光。8月起,主办方还联合香港宋庆龄基金会、澳门宋庆龄基金会将展览推广至港澳社区及学校巡展,向港澳青少年及群众呈现抗战史实。

全民参与:让精神传承“热”起来

抗战时期,粤剧界前辈不仅冒着生命危险拒绝为日寇、汉奸演戏,还积极编演新剧宣传抗日救国,开展募捐义演,他们的英雄事迹同样可歌可泣。在9月2日晚,中山纪念堂将推出“难忘的岁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粤剧晚会”,集结广东省粤剧名家,以传统艺术形式演绎抗战故事,让民族精神在唱腔韵律中代代相传。

9月3日,“铭记历史,传承薪火”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千人观阅兵直播活动将在中山纪念堂举行。当晚,“华南烽火 抗战丰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文化展演”也将在中山纪念堂精彩上演。其中,音诗舞剧《华南烽火·抗战丰碑》深情礼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南粤儿女万众一心、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此外,“我父辈的抗战故事”宣讲会将邀请抗战先辈后人讲述历史,曾德平同志深情回顾父亲——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的抗战经历,用家族记忆串联民族史诗,引发强烈情感共鸣。

首次推出:走近累累弹痕烽火印记

随着位于广州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东北角的“历史见证”参观通道首次向公众开放,标志着那一段凝固的城市伤痕,当年的“烽火印记”将以更为清晰、可感的方式展现在市民、游客眼前。

1938年5月至6月,日军对广州进行大轰炸,给广州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中山纪念堂亦多处遭轰炸。当年饱经摧残、布满累累弹痕的斑驳墙体,历经时光流转,依然沉默而坚定地矗立于此。每一处凹陷的弹坑,都是对侵略者暴行的无声控诉。

定制研学:推出个性化研学服务

8月15日起,随着AR沉浸式体验项目的推出,结合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主题活动,广州中山纪念堂首次推出个性化研学服务,以历史+生态、文化+体验的不同组合方式,让参与者可以深度探索这座历史建筑地标,体验专业导览、创意DIY手作、特色粤式轻餐;更有沉浸式文旅驻场演出和震撼AR科技还原历史瞬间。

相关新闻

海外华侨纪念特展启幕

全景式呈现海外华侨的不朽功勋与重大贡献

8月14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万里同心——海外华侨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特展”在广州华侨博物馆开展。依托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总分馆联动机制,北京市,广东省广州市、潮州市,黑龙江省黑河市,云南省德宏州五地同日同步启动该展,全景式呈现海外华侨在十四年抗战烽火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勋与重大贡献。

中英文版《义勇军进行曲》乐谱,泛黄的航空救国公债券与捐款收条,飞虎队胸章、华侨战士曾使用的武器装备……两百多件珍贵展品汇聚一堂,生动展现海外华侨团结一心、奋勇抗战的伟大壮举和赤子情怀。本次展览深度挖掘并系统梳理抗战时期大量海外华侨社团原始文献,通过侨乡视角,讲述华侨以人力物力和生命捍卫民族尊严的故事。

据悉,该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5日,为期2个月。广大市民朋友可前往广州华侨博物馆免费观展。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

冼星海作品《民族精神》首次公开弹奏

8月13日晚,“铭记历史 面向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举办。活动上,纪念馆原创抗战专题展览“还我河山——从国民革命到抗日救亡”正式开幕,同时还上演青少年话剧《何以永恒:帅府名人的抗战往事》。

“还我河山——从国民革命到抗日救亡”展览共分“风起云涌”“血荐轩辕”“山河不屈”“国民革命走出的帅府抗日将领事迹选录”四个部分,精选80余件/套馆内外珍贵文物,生动讲述帅府人物坚决抵抗日寇的英勇事迹,展现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磅礴力量。展览将持续至12月31日,期间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

展厅背景音乐为冼星海为抗战所作的三首歌曲《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民族精神》,观众观看展览的同时将在旋律中感受到民族不屈的灵魂。值得一提的是,冼星海专门为粤军将士抗战作曲、著名粤军抗战将领陈铭枢作词的《民族精神》首次公开弹奏,观众可根据歌词进行跟唱。

据了解,青少年话剧《何以永恒:帅府名人的抗战往事》是一部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帅府人物抗战事迹的多幕话剧,以艺术化的视角再现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时光。剧中角色以宋庆龄、叶挺、蔡廷锴、蔡公时等一批从广州大元帅府走出的抗战人物为原型,讲述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如何书写一部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史诗。该剧演员团队由广州中小学生组成,这些学生经过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青少年教育品牌活动“红剧场·戏剧工作坊”的选拔与培养,在学习表演、排练剧目、登台演出等过程中,深入了解抗战历史上的故事与人物,感悟伟大抗战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李佳文 实习生 谢颖琪 通讯员 刘慧鹏 穗同心宣 邱国梁 ■摄影:新快报记者 观显锋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