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探索 贴近需求
暑假怎么过才更有意思?2025年暑期正是“进行时”。记者留意到,为了让学生们摆脱电子产品、探索多元学习,广州多所中学开设了暑期特色课程丰富学生假期生活。这些课程涵盖了科学、人文、健康、艺术等多个领域,老师、校友、家长、社会热心人士纷纷开讲,以自己的特长开拓学生眼界,共同度过一个有滋有味的暑假。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善雯 陈钰涵
■图片:受访者供图
@广雅中学
校友“天团”授课
课程名称生动有趣
课堂更像一场场垂直领域讲座
8月16日,广东广雅中学2025年暑假博雅课程正式开课。记者从现场获悉,系列课程自2003学年开设以来,已有23年历程,一开始只有每期一两门课程,到现在每期有近四十门选修课。授课老师包括历届校友、在校师生、学生家长以及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累计开设课程超过1000门,参与听课学生累计数万人次,成为广东广雅中学特色品牌课程。这个暑假,广雅中学共开出37门课程,涵盖了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艺术与设计、生活与健康等多个类别,广雅两校区以及教育集团成员校等1000多名同学参与了本次课程。
《从想法到爆款APP》《听说你也喜欢猫?》《一个外贸人眼中的世界》……打开博雅课程课表,记者发现许多课程名称都十分有趣生动,比起一堂课,更像是一场场垂直领域相关的讲座。开课当天,在广雅中学荔湾校区,记者看到广雅2008届校友雷伟勋与资深太极老师李子杰共同授课的《潮玩非遗太极:八步五法与玄武球体验》受到学生欢迎,课程用年轻化方式解读传统非遗,颠覆了“太极是老年人运动”的刻板印象。“我们想通过‘潮玩’形式,让学弟学妹感受到非遗的活力。”雷伟勋介绍,自己高中时就因学校组织的太极课程而受益,“太极调身、调息、调形的效果都很好,希望早点让学弟学妹体验到太极的好处。”除太极课程外,舞台剧、生物医学、蓝染等课程也备受好评。来自北大的校友师姐吴昊为师弟师妹们带来了中英双语播音主持课,她说:“在求学过程中,我进行了很多双语播音的实践,希望这次回母校授课能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启发。”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课程进一步深化跨校联动,花都校区与荔湾校区学生可跨校选课,教育集团成员校学生共同参与,实现了“共享、共建、共进”的协同发展目标。西关广雅实验学校初二学生王馨便是专程来参与太极课的一员,她说:“感觉很好玩!太极让我们身心更健康,还能集中注意力,调整好自己的心跳,校友给我们上课是很好的一个体验。”
“博雅课程既填补了校内特色课程资源的空白,更构建起‘校友反哺、跨界融合、协同育人’的生态体系。”广东广雅中学副校长苏科庚说,许多校友毕业后通过课程回馈母校,将大学专业知识、职场经验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成为校友与母校连接的情感纽带。对学生而言,与校内课程相比,校友及社会人士开设的课程更侧重兴趣与特长,打开了跨界探索的窗口,在应试之外找到热爱。“课程满意度始终很高,因为它真正贴近学生需求。”苏科庚补充道。
@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
培育科学素质
专家讲座+实地探访
将前沿科技融入暑期实践
乘着广州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东风,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在暑假期间举行了2025年低空经济科技特色夏令营,将“低空保障”与“农业植保”两大核心场景融入高中暑期实践。同学们在专家讲座的深度解析与实地探访的直观体验中,触摸低空经济的脉搏。此外,夏令营设置有主题探究课程,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低空飞行器模型和航空模型,并完成挑战飞行任务,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低空飞行器相关原理,培养独立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质提高。
7月5日上午,由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承办的2025年广州市中小学生科技夏令营正式开营。本届夏令营以“绿色科技 生态守护”为主题,为全市中小学生搭建了一个科技实践与生态教育的融合创新平台。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发现自然超能力》户外自然教育活动、《资源保卫大作战》头脑风暴科技挑战项目等特色课程,不仅提升了科学素养,还强化了生态保护意识。开营仪式特别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担任演讲嘉宾,苏国辉以《自强不息成长路》为题作主题演讲,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与求学故事,与师生分享科研心得。他鼓励青少年善于寻找、选择人生目标,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动,通过“身心协同,兴趣共振”的方法,以坚定的信念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投身实践。
@广州中学
多元选修课程
从西关文化到天文交流
鼓励学生探索兴趣领域
近日,广州中学(初中部)在五山校区开展了暑期第三学期课程。校方介绍,此次课程精心筹备,共开设40门自主选修课,课程覆盖人文艺术、健康运动、艺术创造、科学探索、实践成长五大板块,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选择。从强健体魄的武术训练到前沿的AI写作工坊,从深挖西关文化的城市探秘到仰望星空的天文交流,多元课程旨在鼓励学生探索兴趣领域。
在课程设计上,广州中学初中部既注重强化知识应用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又强调五育融合与学生个性发展。人文底蕴模块通过西关文化故事讲堂、经典文学研读等课程,助力学生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认知。在“数学史选讲”“少年不烦恼——用阅读涂抹人生底色”“新闻采访与写作”“法学概论与青少年犯罪预防”等特色课程中,学生们通过学习数学文化史、研读梁晓声作品、分析《红楼梦》女性关系、了解法律基础、开展新闻写作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文化知识,洞察社会运行规律,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自身责任。
科技探索模块以自制小风扇、天文观测、AI写作等实践活动为载体,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其解决问题能力;艺术修养模块借助交响乐合奏、沙盘游戏创作等活动,着重提升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体育精神模块依托武术修习、足球游戏及中考专项训练,锤炼学生的坚韧品格与运动素养;社会实践模块通过社区领读计划、宋代茶道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