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驻清远英德市波罗镇工作队:从卖原品到卖精品 补链强链激发产业活力
日期:[2025-09-02]  版次:[A07]   版名:[广清协作]   字体:【
▲波罗镇利用波罗村旧村委会办公大楼,打造波罗镇生态农产品消费帮扶馆。

波罗镇成立耕创运营公司,4个月来已帮助农户销售了大约32万元产品。

驻波罗镇工作队到建棠村的香水柠檬基地走访。

▲驻波罗镇工作队到东风村芋头种植基地走访调研。

东风村的红薯基地位于波罗镇海拔最高的山地,自然条件优越。

■驻波罗镇工作队积极打造“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

编者按

省会带地市,广清起新篇。

2021年7月,广州130名援派干部肩负重托,奔赴清远24个镇,投身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2024年7月,广州新一轮98名援派干部接力前行,推动“百千万工程”在清远走深走实。几年来,广州援派干部,以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干劲、敢于突破创新的闯劲和持之以恒的韧劲,一茬接着一茬干,与清远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奏响了一曲和美乡村协奏曲。今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新快报特推出“广清驻镇帮镇扶村”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充分利用现有产业资源,小成本投入发展60亩香水柠檬基地、100亩红薯种植基地;引进英德市龙头企业落户波罗,建设麻竹笋精深加工项目;推动成立耕创运营公司,统筹全镇农特产品销售,推动消费帮扶馆逐步市场化……

2024年7月,第二轮广州市增城区派驻清远英德市波罗镇工作队(下称“工作队”)积极落实波罗镇党委政府“1+3+N”的农特产品发展蓝图,一手抓特色产业发展,一手抓消费帮扶,通过产业链延伸、品牌打造等措施,让波罗镇产业发展焕发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

盘活原有资源 小投入激活产业活力

走进波罗镇建棠村的60亩香水柠檬基地,一人多高的柠檬树枝繁叶茂,拳头大小的绿色果子点缀其间,散发着阵阵清香。“今年早些时候,这些柠檬树还是瘦瘦小小的,经过三个月的精心培育,才有了如今这模样。”工作队队长陈旭铭一边查看柠檬长势一边喜滋滋地说。

近年来,波罗镇确立了“1+3+N”农特产品发展布局。工作队积极配合当地,结合柠檬、红薯、芋头三大特色品类原有基础,以小投入激活产业活力,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建棠村的香水柠檬基地原是村里种植大户建立,由于管理不善等多种原因,项目发展并不顺利。今年,在工作队的大力推动下,项目转由该村富民强村公司运营,经过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指导和强村公司的科学管理运营,柠檬树长势喜人,基地重新焕发生机,已经带动了10多人就业,预计可以带动村集体年增收七八万元。

陈旭铭介绍,工作队向基地投入乡村振兴资金5万元,撬动了50万元的财政资金,正实施道路、药池、喷淋系统等基础配套和现代化设施建设,为基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位于东风村的红薯基地也是同样的模式。基地位于波罗镇海拔最高的山地,自然条件优越。十多年前广州老板在这里租下3000亩山地打造了怡东农场,在工作队推动下,东风村委充分发挥强村公司引领作用,与东风村怡东种植基地达成合作协议,整合土地资源100亩,规模化发展红薯、芋头种植项目,进一步优化全镇农业产业结构。项目还通过构建“强村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有效带动农户就业增收,预计可增加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

“红薯是今年7月种植的,今年11月就有收成。”东风村第一书记张靖坤介绍,目前基地带动稳定就业10多人,临时工就业20多人,红薯丰收时还需要更多人手。

选在这里打造红薯、芋头种植基地,工作队还有更深的思考。“这里有山,有水库,可谓山清水秀。农场建有民宿,旁边有3000亩的樱花基地,我们谋划在山上建设观景台等设施,发展农文旅。”陈旭铭满怀憧憬地说。

延伸产业链条 积极推动农产品深加工

波罗镇是个纯农业镇,但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农业发展面临种类多但不成规模、品质佳但出山困难等客观制约条件。面对挑战,工作队积极推动农业深加工发展,推动农业产业从卖原品向卖精品转变,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与价值提升。

作为“1+3+N”农特产品发展布局中的“1”,麻竹笋是波罗镇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产品,约有4万亩规模。在波罗镇政府及工作队的推动下,今年8月,波罗镇成功签约一家企业,将开展麻竹笋润肤水等化妆品精深加工,进一步拓展麻竹笋的经济利用价值。

工作队介绍,几年前波罗镇将更古村村小改造成厂房,麻竹笋精深加工项目就落地该处,加工厂面积1300多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项目不仅能为更古村带来每年3.5万元增收,还将带来大约20个就业岗位。“目前项目正在办理各项手续,接下来,我们将协助企业完善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助力企业更好发展。”陈旭铭说。

对于其他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工作队同样积极奔走。工作队与增城区石滩镇及英德市九龙镇加工企业联系,将收购当地家家户户种植的小青豆,加工腐竹、酱油等产品;红薯基地刚种植,工作队就开始四处联系加工企业,已联系到隔壁镇一家可加工红薯干的公司;针对当地颇有名气的“波罗猪”,工作队联系到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一家加工企业,计划将“波罗猪”加工成腊肠等产品。在陈旭铭看来,这些特色农产品经过加工,不仅价值提升了,而且更加便于储存和运输,更有利于开展消费帮扶和走进市场。

消费帮扶创新 助力“波罗珍宝”出山入湾

此前,为推动波罗镇农产品出山入湾,波罗镇党委、政府联合工作队,投入40万元,利用波罗村旧村委会办公大楼,打造广清消费帮扶馆波罗分馆——波罗镇生态农产品消费帮扶馆。新快报记者看到,消费帮扶馆正在进行外立面提升。

实际上,这次消费帮扶馆升级的不只是外观。在工作队的推动下,波罗镇成立耕创运营公司,以 “波罗珍宝”品牌打造为核心,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平台,整合全镇农产品资源,精心设计产品包装,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波罗农特产品市场竞争力,助力优质农产品出山入湾。

“运营公司筹备了一年多,今年4月正式运营。”耕创运营公司负责人文亚新介绍,公司打造了菠萝助农馆小程序线上销售平台,统筹了酱油、腐竹、茶籽油、三华李、黄金柰李、沃柑、番薯干、红茶等十多种波罗特色产品。运营4个月,已经帮助农户销售了大约32万元产品。“成立了专业运营公司,就能够更好地开展网络宣传、直播带货、产品展销等工作,多方发力推动波罗产品走出去。”陈旭铭说。

推动消费帮扶市场化的同时,工作队充分发挥波罗分馆资源优势,常态化开展展销活动,充分发挥组团单位后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构建高效产销对接机制,2024年消费帮扶农产品金额达132万多元,惠及300多户群众,今年上半年消费帮扶农产品销售额45万多元,直接惠及100多户群众,实现了农户增收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产业有支撑,振兴才有活力。工作队表示,将持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整合各类资金资源,深入推进“波罗珍宝”品牌推广,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红薯、芋头、香水柠檬等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同时,深挖生态与文化资源,以怡东农场为基础,打造“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助力波罗乡村全面振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