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这群高中生的“升学第一课”是探望老朋友
日期:[2025-09-08]  版次:[A07]   版名:[公益]   字体:【
■通过参加公益项目,这群学生与银发族结下友谊。

“忘年交”一结三年,青涩少年变成“小社牛”

新学期之初,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一群少年穿上志愿者马甲,跟随街道社工走进永和街颐康中心,探望他们结对了三年的“老朋友”。他们一进门,就热情地与长者们寒暄,亲切地询问长者们的近况。在该颐康中心里,敬老成为少年志愿者升上高中后上的“第一课”。

这群中学生参加的是“长心青听”——长者关怀计划,是越秀区关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立足社区开展敬老服务的探索,起源于2022年。当时,在项目社工组织下,一群准备就读初一年级的少年志愿者与若干长者一对一结对为“忘年交”。如今,这些学生已经升上高中了。

“我们刚刚上高中,很快适应了高中生活。”刚完成学校军训的阿皓对结对的长者张奶奶分享了不少关于新学校、新同学的趣事。他还给张奶奶带去了慰问品。

当长者们向同学们倾诉心声时,同学表现成熟,时而点头,时而微笑,时而陷入沉思,仿佛在这些故事中汲取人生的智慧,气氛相当融洽。

“长心青听”——长者关怀计划的项目负责人关娜妹介绍,青少年志愿者的任务是,每个寒暑假开展一次探访,认领长者的微心愿,每月1次至4次电话访问,在传统节日、特殊节点、恶劣天气前后,都要上门或致电对结对长者嘘寒问暖。

“这个公益项目的开展,是对敬老服务模式的新探索。都说‘老小老小’,我们希望青少年用活力激活长者的‘晚晴’。我很欣喜地看到,这个模式受到志愿者和家长欢迎,参与的学生日渐从青涩走向成熟,越来越懂得关爱他人。结对的长者在与少年的互动中重拾生活的乐趣,让孤独的日常变得充实而温暖。”关娜妹说。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参与公益活动的青少年志愿者从一开始青涩地与老人交流,转变成能主动分享趣事、愿倾听老人心声的“小社牛”。长者脸上渐渐绽放出孩童般的笑容时,一老一小的友情升温,期盼“下次见面”。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