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科师范生有着音乐梦 如何实现才是“最优解”?
日期:[2025-09-15]  版次:[A09]   版名:[心事咨询室]   字体:【


心理专家以亲身经历开解——追逐梦想无需完美路径

本期心事咨询室的来信者是一名文科师范生,他在父母建议下顺利就读师范专业,但内心深处有着学习音乐和文学的梦想。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时,他在从教与逐梦之间陷入两难,既羡慕同学为梦想破釜沉舟的勇气,又困于家庭期待与现实顾虑。华南师范大学心晴热线负责人袁杰在回信中以自身经历点明:“月亮与六便士并非对立”,追求梦想无需完美的路径。他鼓励来信者在现实框架内以行动滋养热爱,如利用社团、网络资源等持续学习,在现实土壤中逐步靠近理想,虽“不完美”,但更容易抵达。

来信

袁老师,您好!

其实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人,上课听话、按时完成作业、认真考试……我不一定是成绩最优异的好学生,但我应该是个乖孩子。大人们对我很满意,因为任何在他们心中自认为的人生价值,我都听得进去。的确,我确实少走了不少弯路,有了很多的经验,我的求学进程也顺利了很多,最后在父母的建议下顺利来了华师读师范专业。但我为自己感到悲哀的是,我好像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随波逐流而又安稳但不是最想要的人生,离我内心深处的那个学音乐和文学的梦想越来越远。

我并非没有想过曲折实现梦想的解决方案,但我似乎习惯了为自己找一条退路,习惯了被安全感包围:我又下意识地听取周围人的意见——现在文科类就业市场不好、艺考生竞争压力大、学音乐家里没人脉没资金你怎么学?当老师多好,有工作有双休,你还能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的确,他们的经验似乎是有种道理,当老师我也并不排斥。

可是我内心还是时常会羡慕当年班上唯一的艺考生同学:他早早就坚定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并得到了家里的全力支持。他的文化成绩明明可以考上985却硬要坚持走艺考上211的中传,哪怕中间有诸多为了高中的985升学率而劝阻他学艺术的老师、有不少人并不看好现在的音乐市场、哪怕他要独自一人高中从深圳去到北京学习音乐专业课备考……我知道他的家庭一定是为他进行了一定的规划和铺路,他才会更有底气去拼搏,但仍然有一些条件起点不如自己家庭的普通同学追逐音乐梦想的案例,我佩服他们的毅力和义无反顾,也常常羡慕。

我纠结的问题很多:在这个文科不香的世界,我们真的就没有出路了么(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是说要逐步进入社会主义让我们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么,为什么我们反而是被淘汰的那波)?选择风险极高但是热爱的道路,还是安稳度日选择并不热爱的职业呢?看似把自己永远置于一种有退路的充满安全感的备选人生,是否是另一种危险呢?如果梦想遥不可及甚至风险不可控,我们依旧要追随么?万一梦想破碎之后,又该如何承担风险呢?

想听听袁老师的看法,谢谢老师!

秉烛同学

回信

亲爱的秉烛同学:

你好!

感谢你勇敢地来信与我分享你纠结的诸多问题,我知道对于从小到大都“按部就班”的你而言,主动向老师提问本身肯定不是“按部就班”的举动。向我提问的你,不是那个“按部就班”的你,而是内心深处怀揣着音乐和文学梦想的你。

和你一样,我在青春期时也是一个文学青年,那我跳出老师的角色,跟你讲讲我和音乐、文学的故事。高中的很多个夜晚我都在宿舍蒙着被子打手电筒看小说,去学校附近的同学家里住了一个学期只为挑灯夜战写小说,参加高中的废名文学社,至今依然记得那时背过的泰戈尔诗句“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却已经飞过”。我给杂志投稿,没有刊登在正刊里,但是被编辑印在了封底上;我参加作文比赛入围了在西安举行的决赛,但是父亲和班主任都不支持我去,我很愤怒,唯一的安慰是在二十多年前获得了两千块钱奖金。

农村出身的我无缘学音乐,高中时音乐老师弹钢琴的样子让我非常着迷。当然,和你一样,对音乐和文学的热爱只能深藏心底,我过的也是“按部就班”的生活,上课、做题、高考。

这两年我重读《我与地坛》,才发现高中时我也遇到了我的“地坛”。我上高中时赶上了搬迁新校园,高中三年预留建体育馆的地方一直是一片荒地,这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便是我时常造访的“地坛”。诺奖桂冠诗人辛波斯卡在《种种可能》中写道,“我偏爱华尔塔河沿岸的橡树……我偏爱不开花的叶子胜过不长叶子的花。”我偏爱杂草丛生的荒地胜过崭新的校园,因为那时内心压抑荒芜的我更能与荒地共情。

所以,我向往远方,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和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便是我当时的心声。作为湖北人,我不想去大学很多的武汉上大学,因为不够远。作为理科生,上什么大学我无所谓,读什么专业我也无所谓,我只想通过上大学去远方。既然我喜欢文学,那就去文化中心首都北京吧,刚好也足够远,从南方到北方也足够不一样。

最终,我如愿去了北京,选了一个理科专业。我发现自己并不喜欢那个专业,专业课的学习再次进入“按部就班”的节奏。既然到了北京,我就在北京的大街小巷city walk,发现了很多书店。我在北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地坛”,书店便是我的“地坛”。

余华的新小说只要一出版,我就买来看。余华的时事评论文章我也会看,他时隔多年出版了一部新小说《第七天》,我第一时间买来看。但是,看完后我非常失望,在朋友的鼓励下,我在网上写了一篇书评《时评家余华的平庸剪报》。过了好几年,通过网友留言我才知道,我的评论被文学评论界的权威童庆炳教授编进了《文学理论教程》。作为文学爱好者,自己的文章从当年的杂志封底,不经意间走进了大学教材。

工作后,我还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一首小诗。丰子恺有两幅漫画《青梅》和《郎骑竹马来》,我看图写话写了一首古体诗,“手把竹竿心开花,长敲青梅短作马。地上人儿天上燕,不念他日入谁家。”

这便是我和文学的故事,我还给华师文学院的同学做过心理学讲座,也时常将文学和心理学进行整合,我提出的心理学理论“爱的三步曲”也和文学有很深的渊源。我对音乐的热爱,在多年以后也开出了一朵花,我遇见了热爱弹钢琴的爱人。而且,我也尝试将音乐和心理学整合起来,开展一些音乐心理学的研究。

看完我和音乐、文学的故事,你会发现这些故事都可以用《月亮与六便士》来讲述。我并没有进入音乐学院或者文学院,而是一边从事自己的心理学专业,一边真实而曲折地热爱着音乐和文学。音乐和文学是我生活中的月亮,我相信也是很多人生活中的月亮。

回到你的身上,师范专业和未来的教师职业便是你的六便士,音乐和文学梦想便是你的月亮。你羡慕你那位追求音乐梦想的同学,但是你有你的路要走。用徐志摩的诗《偶然》来形容,“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的路要如何走呢?请真实而非抽象地热爱音乐和文学。音乐才子李健在清华大学学的是电子工程,科幻作家刘慈欣的本职工作是在发电厂做计算机工程师。你也可以在大学里一边学习师范专业,一边学习音乐和文学,就像我一样在高中加入文学社。我在清华大学读博时的导师和师弟都会弹吉他,这便是真实的热爱。

热爱音乐和文学,就一定要进入音乐和文学专业学习,这是太过完美的梦想,太过完美的梦往往很难成真。有现实可能性的梦想更容易实现,这便是我走过的路。有一本书的名字叫《不完美才美》,因为不完美才是真实可以抵达的。比如,这封回信就是一边照顾我两个月大的女儿步步,一边断断续续写完的。

最后,与你分享一首歌《若月亮没来》,“若是月亮还没来,路灯也可照窗台。”也与你分享一首唐诗《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当你双手捧着水,天上的月亮便投影在你的手心。

你已经考上了大学,意味着你已经成年了,不再是从前的那个“乖孩子”,你也是一个“大人”了。在大学里,你可以加入或者创立音乐社或者文学社,可以跟着网络博主学习音乐,可以在公众号上分享你写的文字作品,寻找自己的精神同类。

你自称“秉烛同学”,既然你已“秉烛”,那么请自在随心地“秉烛夜游”吧!

祝梦想照进现实,路灯照上窗台!

袁杰老师

2025年9月14日

主办单位:广东新快报社

协办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心晴热线团队

广东省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总队

承办单位:新快报教育研究院

来信参与方式:

1 点击以下链接:

https://act.xkb.com.cn/s/F6IR2NOr

2 邮箱:

xkjy202208@163.com

3 扫码参加:

■策划:林 波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 娟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善雯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