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坤明姜信治李家超岑浩辉王伟中任鸿斌出席或视频致辞
新快报讯 9月15日,由中国贸促会、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在广州开幕。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出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姜信治出席并讲话,广东省省长王伟中、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出席并致辞,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岑浩辉发表视频致辞。
姜信治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6年来,粤港澳三地紧密携手,推动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希望与会各方深化交流合作,共同谱写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任鸿斌表示,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际行动,也是促进中外工商界交流合作的务实举措。大会自创办以来,受到国际工商界广泛关注,有力推动各国企业深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形成区域与企业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中国贸促会将调动全国贸促系统力量,加强与粤港澳有关机构交流合作,搭建更多元平台,提供更优质服务,助力企业更好搭乘中国湾区建设快车。
王伟中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东携手港澳锚定“一点两地”全新定位,认真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向融而进、向新而行、向强而立。广东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备产业体系、丰富应用场景、强大创新能力、高水平开放平台、优越营商环境,正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诚邀全球企业投资广东、投资粤港澳大湾区,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李家超表示,香港积极发挥“一国两制”下内联外通的优势,以高度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世界前列的专业服务,担当“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平台角色。香港会继续积极推动粤港澳三地高水平互联互通,深化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携手大湾区各城市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更新的贡献。
岑浩辉表示,澳门依托“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广泛的国际联系,立足“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以琴澳一体化为目标,着力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澳门+横琴”正在成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实现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平台。澳门将始终以习近平主席视察澳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助力新时期、新形势下大湾区发展建设。
刘珺表示,工商银行始终高度重视并坚定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近年来创新发布了大湾区一体化金融服务方案,持续建设粤港澳“湾区通”产品生态,不断完善以投行、资管、交易、托管等为特色的现代金融服务,提升湾区金融服务质效。面向未来,工商银行愿与各方携手,为建设更加创新、融通、开放的大湾区贡献更大力量。
本届大会以“赋能大湾区、共拓新机遇”为主题,吸引了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工商界代表1200余人出席,大家围绕跨境金融、商事法律、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开幕式举行了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联盟启动仪式,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和《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两项成果。会议期间,还将举办全体会议、平行专题研讨、产业推介会及企业对接等活动。
广东省领导冯忠华、张国智、袁宝成,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戴建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出席开幕式。
(李凤祥 符信)
绘制大湾区发展新图谱
《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发布
在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上,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详细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下称“报告”)。报告立足工商界视角,运用中国贸促会首创的全球供应链促进分析模型,系统梳理大湾区供应链促进实践,深入挖掘大湾区供应链合作机遇。
从微观层面看,大湾区供应链促进体系激发链上企业创新活力,为企业带来基础研究实力跃升、成果加速转化以及技术与产品迭代升级等机遇。从中观层面看,大湾区供应链促进体系为更广泛的产业合作开辟新空间,推动粤港澳产供链深度融合发展,带动周边省份产业协同升级,并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进一步拓展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新机遇。
报告首次绘制了大湾区智能汽车、创新药两大新兴产业的供应链图谱。智能汽车供应链图谱显示,粤港澳三地协同布局智能汽车供应链,形成涵盖上游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中游整车制造和下游服务应用的完整链条。珠三角九市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池供应链,并已形成软硬件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其中速腾聚创激光雷达的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与超过30家整车厂达成紧密合作;小马智行已成为大湾区内估值最高的智能驾驶初创企业;“粤通行”平台已实现全省65%高速公路路段数字化覆盖等。在创新药产业方面,报告提出“港药粤产”“澳门监制+横琴生产”等合作模式,展现了大湾区独特的产业协同路径。这种“研发在港澳、产业化在内地”的模式,被认为是湾区跨境合作的生动样本。
大咖聚首,共商融合发展新机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
大湾区可以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驾马车”,一要有强大的基础科研能力,二要有强大的应用技术转化能力,三要有强大的应用金融服务能力。大湾区的基础科研,尤其是香港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基础科研能力是非常强大的。珠三角的转化能力是世界第一的,供应链产业链特别齐全。香港具备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大湾区还可以利用“港澳+”模式推进规则规制的建设。大湾区如果融合发展,接下来不需要很长时间,真的可以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高级副会长范诺亚(Noah Fraser):
投资大湾区不仅是抓住今天的机遇,也是为未来做好准备
2024年,超过82%的美资企业在华运营的业务是盈利状态,美资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努力地寻求各种方式保证在华长远运营的稳定性、敏捷性以及盈利。当然,稳定性、敏捷性和盈利也是大湾区的竞争优势,这些都是大湾区能够获得外资青睐的原因。
作为通往全球市场的门户,粤港澳大湾区为美国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尽管存在持续的不确定性,美国公司仍致力于深耕中国市场,因为这里有巨大的市场体量和完善的要素,大湾区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和创新中心的地位。
对于商界而言,投资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抓住今天的机遇,也是为未来做好准备。在大湾区的发展中,企业会深入地了解客户竞争对手和潜在的合作伙伴,在快速变化的全球格局中乘风破浪。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
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积极进展
大湾区在过去几年,在跨境金融领域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人民币国际化在大湾区这样一个主战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是作为结算、支付还是作为融资主流货币的地位在不断地巩固和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金融创新方面,围绕着让跨境金融的渠道更加宽广、让层次更加丰富、让内涵更加多元、让过程更加安全、让结果更加普惠这五个方向在进行。这五个维度的创新帮助整个大湾区的跨境金融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持续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契机。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杨升华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