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中秋的月亮是缺的,今年终于圆了”
2007年11月12日傍晚的东莞寮步镇居民区,夕阳如金,烟火寻常。在街边玩耍的小女孩眼前,一辆面包车停下,车门缓缓拉开,车内伸出一双手,瞬间抱走她身旁9月龄的弟弟叶锐聪,疾驰而去,自此邓惠东与儿子锐聪天各一方。18年来,骨肉分离,寻找失踪的亲儿成为邓惠东如渊执念,她走遍大江南北,举牌寻人,还开社交媒体扩散寻人启事。“如果找不到孩子,心里的刺就拔不掉。”
寻亲期间,邓惠东2022年联系新快报天天公益团队,泣诉念子切切,寻子漫漫。
失子18年后的今天,48岁的邓惠东终于迎来梦寐以求的一刻。10月12日,在东莞市某派出所内,前来完成最后信息确认的母子俩遥相互望,虽无言语交流,但双目相接,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他长得像我,1米83高个子,正在读大学……”邓惠东回味这恍如隔世的重逢,幸福的泪光如星光闪耀。“我找到儿子了!我找到儿子了!谢谢警方,谢谢一直关注我们的热心网友,谢谢新快报!”她更想通过本报为尚未寻得孩子的失子父母加油打气,“失踪18年的锐聪都能找到,要相信警方,保重自己等待团圆一刻!”
寻子18年突传喜讯:“我儿子找到啦”
“我找到儿子叶锐聪了!”10月14日中午,新快报记者刷到邓惠东朋友圈的更新,便致电了解情况。“是真的,东莞警方已经让我们见过一面。”电话另一端,邓惠东难掩激动。
幸福来得太突然,邓惠东直言因激动难耐,竟然发了高烧。从30岁盼到48岁,她做梦都想着与儿子叶锐聪团圆的一天。
实际上,今年以来,邓惠东在忙着打理农庄餐厅之余,仍抽空跑了一次去福建参加了一个寻亲活动,与来自全国各地、和她一样有着与亲人失散经历的“同命人”互相打气、交流消息。
10月12日,突然收到东莞警方的来电,告知她需前往当地派出所核实寻子的信息。“我以为只是补充资料,加之当时工作比较忙,磨磨蹭蹭迟到了半个小时。”她笑道,当夫妻俩匆匆赶到派出所时,一个大男孩已经提前到达等待她。“我惊呆了!眉眼间能看出那就是我日思夜想的锐聪啊!”邓惠东一字一顿,“我儿子可帅呢!个子有1米83,长得像我。民警告诉我们,他正在上大学……而且,他知道我们就是亲生父母。”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没有近距离交谈,母子俩对视良久,眼神里的牵挂,藏不住跨越十八年的思念。
短暂十分钟见面已满足:“以后有时间聊”
2021年12月,电影《亲爱的》原型人物孙海洋找到自己的儿子孙卓,引发全国关注。许多寻子家长常年互相帮助,因此和孙海洋联系密切,邓惠东也是其中之一。
2022年新快报举办“中秋寻亲圆梦”公益行动期间,邓惠东通过“宝贝回家”公益组织广州志愿队与新快报记者有过深入交流。在2022年9月10日的报道中,本报详细报道过邓惠东寻子的故事。时隔三年,隔着屏幕,新快报记者亦能感受到邓惠东的兴奋和雀跃。
不过,邓惠东夫妻在派出所与叶锐聪的会面很简短。叶锐聪是具体怎样被警方找到的、这些年他在哪个城市生活、是否知晓自己的身世……邓惠东也不明晰,“以后有时间聊,只要找到他,我就万分的满足。”她说,民警没有告知更多案情细节,核实信息后也通过DNA比对,确认了血缘关系。“10分钟左右的共处,民警就送走了叶锐聪,他在哪里读大学,我们也不知道。”不过邓惠东乐呵呵地说不介意。“说心里话,我很怕我吓着他,因为他是我的命。现在只要确定我已经找回儿子,就安心了。”
对于未来,邓惠东没有太多奢求,只希望一家人能慢慢相处,补回失去的十八年。“以前总觉得中秋的月亮是缺的,今年终于圆了。”邓惠东说,接下来她要好好照顾家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团圆。
邓惠东还表示,本月19日家人要举办一场认亲宴,“你们一定要来啊,分享我们的快乐!”
【案情回顾】
十八年寻亲路,全国奔波的脚步
时间倒回2007年11月12日,那是邓惠东生命里最黑暗的一天。当天傍晚,8岁的大女儿骑着新买的儿童自行车,带着9个月大的叶锐聪在家门口玩耍,邓惠东就在不远处照看。突然,一辆面包车在孩子身边停下,车门打开,一只手从车厢里伸出来,飞快地抱起叶锐聪,车子随即加速离开。
“我以为是掉头,反应过来时车都快开远了!”邓惠东回忆,当时她疯了一样追上去,两条腿发软,哪里跑得过加足马力的面包车。女儿在一旁疯狂大喊“妈妈!弟弟被抱走了!”直到面包车消失在街角,邓惠东才瘫坐在地上,哭到几乎晕厥。
当晚,邓惠东一家报了警,在寮步派出所录口供到凌晨。大女儿因为目睹了抢孩子的全过程,吓得高烧不退,迷迷糊糊中只说一句话,“弟弟回来了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母女俩都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如果我没带弟弟出门”“如果我没买那辆自行车”,这些念头像刀子一样扎在邓惠东心里,她甚至出现了失眠、焦虑的症状,丈夫只好带她们去做心理疏导。
为了找孩子,邓惠东一家几乎耗尽了积蓄。他们去派出所采了DNA,录入全国失踪儿童数据库;打印了上万张寻人启事,贴遍东莞的大街小巷,还去广州、深圳、湖北等地奔波,逢人就问 “有没有见过这个孩子”。2007年12月,一名男子敲开了邓惠东的家门,他说“我们都经历着同样的遭遇”——这个人就是孙海洋,当时他在寻找被拐的儿子孙卓。从此,邓惠东、孙海洋等几名寻亲家长结成了“盟友”,他们一起去各地寻亲,互相转发寻子信息,参加各地寻亲大会,在“宝贝回家”公益网上当志愿者,帮更多家庭扩散线索。
2009年,邓惠东生下小儿子,百日时给孩子拍了一组照片。看着照片里圆头圆脑的小儿子,她突然想起叶锐聪,翻出旧照片对比,发现两个孩子长得一模一样。“那时候锐聪该3岁了,他吃得饱吗?穿得暖吗?”邓惠东抱着照片哭了一下午。
因为失子之痛,邓惠东对留在身边的大女儿和小儿子看管得格外严。孩子们上学放学,她和丈夫必定亲自接送;课后想去同学家玩,她也很少同意。她说,十八年来,自己就像“惊弓之鸟”,只要孩子不在视线范围内,就会想起当年面包车里伸出的那双手。
近年,她和许多仍在寻找孩子的家长一道学习新媒体,也注册了抖音号,通过社交平台寻找孩子。
【寻亲志愿者说】
“请保重自己,等待花开”
过去多年,致力网络寻亲的公益平台“宝贝回家”广州志愿者分队亦时常陪伴、关怀邓惠东,以及像邓惠东一样,经历着漫长寻亲的人士和家庭。
“宝贝回家”广州志愿者分队负责人燕子告诉新快报记者,近年科技手段日益先进,公安机关、媒体、热心网友对寻亲群体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因此促成越来越多失散家庭“团圆”。“邓惠东和叶锐聪的故事属于非常典型的案例,由于叶锐聪与亲人失散时年龄太小,这是寻人的难点。但通过公安部门督办,不断突破,最后有了一个好结局。这不仅是邓惠东一家的喜事,对于整个寻亲群体而言,也是极好的鼓励,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亲人。”
燕子呼吁,除了感激公安机关突破,作为民间机构,亦呼吁爱心人士关爱、关注寻亲群体。“希望大家遇到寻亲的消息,多帮忙转发、扩散,让那些从小离家的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然后敢于站出来寻亲,与亲生父母双向奔赴。同时也呼吁寻亲的爸爸妈妈们,保重身体,有一个好身体,才能等待花开,因此,更希望大家经营好自己的生活,用温馨欢乐的家庭氛围迎接团圆的一刻。”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