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福特中国渠道整合再出发 能否真正打破“分合怪圈”?
日期:[2025-10-15]  版次:[A14]   版名:[汽车周刊]   字体:【
■廖木兴/制图

在新能源车快速挤压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的竞争态势下,福特中国日前正式启动整车渠道整合,这一动作再次将其渠道变革推向台前,通过在上海设立全资子公司“福特汽车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统一管理长安福特、江铃福特的乘用车、皮卡及进口车销售,于10月1日起正式运营。

这并非福特首次尝试渠道整合。早在2018年,福特中国曾成立全国分销服务机构(NDSD)推进统一分销,却因该机构隶属于长安福特,核心管理层多来自长安体系,难以平衡江铃福特利益而失败。如今,这个以“中立性全资子公司”为核心的新方案,能否规避过往的利益倾斜问题,真正实现“一个福特”的愿景,无疑备受关注。

■新快报记者 刘佳淇

1

两家合资福特的渊源 从“分工协作”到“利益冲突”

在多数中国消费者认知里,福特的合资标签几乎与“长安福特”画等号。2001年,福特与长安汽车各持股50%成立长安福特,总部落子重庆,自诞生起就承担福特在华主流乘用车市场的开拓使命。

从巅峰时年销超25万辆、凭“运动家轿”圈粉的福克斯,到以“马丁脸”刷新中高级车审美的蒙迪欧,再到2020年国产、填补中大型SUV空白的探险者,长安福特的产品矩阵始终紧扣主流需求,成为福特在华的“基本盘”。

但福特与中国市场的羁绊,比长安福特早6年。1995年,福特以入股32%的方式成为江铃汽车战略投资者,彼时合作聚焦商用车;江铃福特生产的全顺系列轻客,凭耐用性和高性价比长期占据市场头部,成为城市物流、旅游客运的“标配”。

最初分工清晰,长安福特主攻乘用车,江铃福特深耕商用车,如同“东西两翼”支撑福特早期在中国市场的布局。然而,这种“井水不犯河水”的格局,在2014年前后被彻底打破。随着中国乘用车市场增速放缓,福特开始以江铃福特为载体拓展产品线:2015年推出首款乘用车——中大型SUV撼路者,2019年上线紧凑型SUV领界,2022年推出中型SUV领睿,2023年引入国产福特烈马及皮卡游骑侠。短短数年,江铃福特乘用车覆盖15万-40万元主流价格带,直接与长安福特的锐界、探险者形成竞争。长安福特经销商抱怨“客户被分流”,江铃福特则坚持“拓展乘用车是市场刚需”,双方利益分歧加剧,为后续整合埋下隐患。

2

福特中国“基本盘”七年首盈 降本增效经验带动整体翻身

早在2018年,福特中国就曾尝试渠道整合,设立全国分销服务机构(NDSD),计划将所有乘用车纳入统一管理,实现“一个福特”。但NDSD隶属于长安福特,核心管理层多来自长安体系,江铃福特担心话语权被削弱而明确反对,整合最终夭折。

2025年,行业传闻再起。6月,“江铃福特将被整合”的消息流出,福特中国以“不对无根据谣言评论”辟谣;9月23日,态度陡转。福特中国宣布在上海设立全资子公司“福特汽车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全面管理福特品牌乘用车和皮卡的营销、销售与服务,10月1日起正式运营。同日,江铃汽车发布公告,旗下全资子公司江铃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与该新公司签署分销合同,委托其分销江铃产福特品牌乘用车及皮卡。

此次整合落地,底气或源于长安福特的盈利为福特中国打下“基本盘”。作为福特在华乘用车主力,2024年长安福特扭亏为盈——收入483.3亿元、净利润20.9亿元,对比2023年20.6亿元亏损,不仅不再拖后腿,更成了业绩支柱,其“精简车型、关闭基地”的降本经验,也为整合后渠道运营铺路。

更关键的是,长安福特的盈利直接带动福特中国整体翻身。福特CEO吉姆·法利透露,福特中国在2023年第三季度就迅速实现扭亏为盈,并且在之后连续实现6个季度盈利,2024年实现7年来首次全年盈利。

3

人事安排暗藏“倾斜”信号 如何平衡隐忧依旧待解

此次整合的关键突破,是新公司的“中立性”。作为福特全资子公司,它不隶属于任何一家合资企业,避免了2018年“偏向一方”的缺陷;核心管理层席位采用“2:3:3”架构,福特中国总部占2席,长安福特与江铃福特各占3席,从制度上实现了话语权平衡。江铃汽车方面也强调,并非“甩手掌柜”,将与新公司共担销售拓展责任并订制定考核目标,“不存在话语权降低问题”。

但人事安排暗藏“倾斜”信号。从目前披露的消息来看,新销售公司首任总裁陈晓波长期深耕长安福特体系,曾在长安福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副总裁,熟悉主流乘用车市场运营;尽管江铃福特“福特纵横”团队按架构占据3个核心管理层席位,但销售、市场、渠道管理等直接影响业务落地的执行层关键岗位,仍以长安福特体系人员为主导。

有分析认为,这一安排逻辑清晰,长安福特是销量主力,更是盈利功臣,福特中国希望借其成熟团队快速推动新渠道运转。但隐忧同样存在,江铃福特乘用车业务正处上升期,若后续资源分配、政策支持向长安福特倾斜,可能重燃矛盾。如何平衡两家合资公司的利益,成为福特中国亟待解决的考题。

4

“分到合”是趋势也是共识 新能源转型成为核心挑战

福特渠道“从分到合”,并非个例,而是合资品牌应对市场变化的集体选择。回溯历史,合资品牌“双轨格局”源于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外国车企在华最多设两家合资企业,且外资股比不超50%。这一政策曾推动行业发展——大众“南北大众”覆盖全国、丰田“南北丰田”产品互补,但如今市场变了:2022-2024年合资品牌市占率从60%跌至31.5%,新能源乏力是主因。

为求生存,合资品牌纷纷调整。现代、PSA将中国工厂转型出口基地;一汽马自达并入长安马自达,结束“南北内耗”;丰田则尝试在部分城市试点“双品牌同店销售”,甚至传闻计划整合雷凌、卡罗拉等“双生车型”。福特的渠道整合,正是顺应这一“从分到合”的行业趋势。

但渠道整合仅解决“卖得好”的问题,福特的核心短板仍在——新能源转型滞后。

今年,福特虽宣布再投50亿美元布局电动车,推出全新平台,并亮相纯电SUV智趣烈马(最大续航650公里),但福特电马已关停官方微博及直营门店,在华几乎无存在感。

有分析认为,福特若无法快速补上新能源短板,渠道整合带来的“便利”恐难转化为实际销量,七年首盈的良好势头也可能难以为继。这场变革,不仅是渠道的整合,更是福特中国应对市场竞争的“二次创业”,其最终成效,仍需时间检验。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