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压板上慢跑致脚底“喷血”上热搜,是“燃脂神器”还是“伤脚利器”?
跑步不必快反而时兴“超慢跑”?指压板上锻炼就可以“忍痛降脂”?如今盛行互联网运动,有人降脂成功,也有人“练”进了医院。这不,近日一则“女子为减脂在指压板上原地慢跑20分钟导致脚底喷血”的新闻登上热搜,让健身圈很火的指压板、原地超慢跑走进公众视野,也引起对这两类运动科学性的热议。
对此,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的运动医学专家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表示,从关节和足底受力角度看:“指压板超慢跑”运动并非人人适合。对于网红健身法,锻炼者要多考虑是否适合自己,以免交出“智商税”,又造成难以挽回的运动损伤。
■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通讯员 张灿城 查冠琳
“指压板挤压脚底和‘燃脂’无关”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李劼若指出:“指压板对脚底的挤压作用与‘燃脂’无关。”他解释,体重管理的核心在于维持能量的负平衡,即总能量消耗需大于能量摄入。踩指压板作为一种低强度身体活动,其能量消耗远低于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将其作为减重的主要手段是不现实的。况且,指压板可能产生的作用还需客观理性界定。
有观点认为,踩下指压板“越痛效果越好”,对此,李劼若澄清:“这是一种危险的观点!以普通跑步为例,我们一直呼吁跑者跑步选择合适的跑鞋,以舒缓跑步对关节的压力,延长运动生命;而这种尖锐挤压、难以忍受的剧痛,更多是脚底软组织增压、‘顶不顺’的警报。”
“最严重的后果可能会影响行走”
广东省中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杨伟毅介绍,“跑”这一动作中,人体是会“腾空”的。“单纯的‘腾空-落地’,人体膝关节就要承担比正常走路大三四倍的负荷。腾跳过程加上脚底与指压板产生的作用力,关节磨损首当其冲”。其次,接触指压板的人体部位是足底。足底软组织丰富,有脂肪垫、筋膜等结构,但它的角质层脆弱。如果平时有赤脚走路习惯,指压板运动产生的压力和刺激也许会轻一些。但城市人足底普遍较薄,生活上也是穿着袜子、软底鞋来舒缓足底压力的,若选择运动压强较大的指压板超慢跑,足底软组织就容易受伤,积聚淤血,形成血肿。
杨伟毅称,近日他留意到关于“市民练指压板超慢跑受伤”的新闻。他指出,伤者的伤未必是急性损伤,它有可能是在反复刺激下,皮下软组织损伤,导致淤血积聚,加上为追求减脂目的而忍痛长时间在指压板上锻炼,导致淤血来不及消散而越积越多,最终出现破溃出血。“这样运动,想想都疼;最严重的后果可能会影响行走,得不偿失”。
对“按摩穴位促进代谢”要科学看待
对于指压板“按摩脚底穴位,促进人体代谢功能”的说法,杨伟毅也建议科学看待。他说,从“反射区理论”看,足部是人体的缩影,其特定区域(反射区)与身体的各个器官相对应。但要针对具体穴位、用合适的手法和力度按摩,才能达到保健功效。
“若盲目在垫上跳,怎能确保刺激的是穴位还是软组织?为此,运动者需理性看待这种运动方式。”他同时指出,指压板运动好比传统的鹅卵石健身径,其所在医院的运动医学科每年接诊的病例中不乏盲目在鹅卵石径跑跳导致运动损伤的患者。指压板质地虽然比鹅卵石软,但也不一定友好。
事件回顾
跟练“指压板超慢跑” 网友脚底“喷血”
用布满了高低不平塑料凸起的垫子作为道具,人站在其上“磨脚”或行走……无论是健身圈还是养生圈,如今都在关注指压板。近来,“指压板”类的运动有了“升级”——一种名为“指压板超慢跑”的运动方式在社交平台和互联网上火速走红。
新快报记者在网上搜索“指压板超慢跑”,发现这一词条最早出现在2024年11月,如今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越来越常见。在淘宝、拼多多等购物网站,不少店铺的指压板销量在10万件以上,甚至高达80万件。“最开始脚底有点受不了,不敢跑只能慢慢走,每天晚上走10分钟会觉得脚底发热。”在淘宝,有消费者给刚买的指压板写下这样的评价,说自己在10月初花费20多元买了一个指压板,每天坚持运动10分钟左右。还有博主声称,在指压板上超慢跑比在平地上超慢跑有加倍的效果:“易坚持、加速代谢、小肚子瘦得快。”“很痛,但对减肥有用。”
在网上,商家的宣传页往往以“指压板可进行足底按摩、舒经活络”,燃脂,加快代谢等理由吸引消费者。
近日,上海一位网友听说“指压板超慢跑”一个月可以瘦10公斤,便跟着“打卡”。没想到,这位网友在家跟练“踩指压板”20分钟,脚底突然“喷血”,这一经历经媒体报道后登上热搜。
据报道,当事人说,她练习十来分钟后感觉挺放松,但15分钟后脚底越来越痛,她以为“痛则不通”,继续坚持,结果脚底突然喷血。一看,已经磨出了大片血泡,于是紧急赶往医院就医。
知多D
尝试“网红健身法”需循序渐进
广州多家医院运动医学科表示,暂未见患者因指压板运动受伤就医的患者。目前广州多个运动医学专科中,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包括肌肉拉伤、扭伤、骨折、关节脱位等。有医生发现,“指压板原地超慢跑”练出意外,是近年“云健身”运动法风靡以来出现的运动者盲目跟风锻炼的结果。
“燃脂拍腿毽子操”“龙拳操”“原地超慢跑”……新快报记者观察,近年运动圈的“网红健身法”层出不穷。在“指压板原地超慢跑”面世前,2024年社交平台还广泛传播过“鳄鱼爬”等健身方式。
专家表示,不科学的健身方式不但让锻炼的效果大打折扣,还很可能给身体带来损伤。李劼若表示,以“指压板原地超慢跑”运动为例,“若拿开指压板,单纯‘原地超慢跑’对于45岁以下、无基础疾病的青中年群体而言,不失为一项友好运动”,但若过量运动、姿势不对,依然存在运动损伤风险。“纵观运动损伤的发生,一般与缺乏自身状态评估、运动前筋骨热身不够等有关。”他说。
李劼若提醒,无运动基础的市民在尝试新运动前,可先“试水”。“一般遵循‘循序渐进法’和‘24小时法则’。一开始可以先进行20分钟,看看身体、关节有没有不适,是否适合继续。当适应了运动方式和强度后,可慢慢延长至30分钟至45分钟,但一般不要超过1小时。而运动之后,自我监测24小时,感受身体部位是否存在持续不减的酸痛。若24小时后,身体恢复如常,说明该运动可继续,否则,就要及时打住。”他说。
专家还指出,科学的运动还要搭配合理的饮食。“此外,练习的时候应该选择执业医生推荐的动作和锻炼频率,选择有资质的教练和经过科学测评的运动动作。”李劼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