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邓尔雅篆刻对岭南地域的影响与传播
日期:[2025-10-26]  版次:[A07]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邓尔雅篆刻:玉人楼

■邓尔雅篆刻:万千永年

■郭忠之(青年书法家)

岭南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篆刻艺术在这片土地上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邓尔雅出生于广东东莞的名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其父亲邓蓉镜为晚清名儒,与 “黟山派” 创立者黄牧甫交往密切,这使得邓尔雅自幼便接触到篆刻艺术,并在八岁时就开启了自己的篆刻生涯 。在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下,西学东渐,传统艺术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邓尔雅在这样的环境中,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养,在篆刻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对岭南地域的篆刻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研究邓尔雅篆刻对岭南地域的影响与传播,对于理解岭南篆刻艺术的发展脉络、传承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布白几何入三昧,冲刀旁舞敌千兵”

邓尔雅幼承家学,先祖邓云霄负印学大名,家风传承使得他自幼便对篆刻产生浓厚兴趣。他早年私淑黄牧甫,黄牧甫“光洁挺拔,尚先天法”的印风对他影响深远,但邓尔雅并未局限于此。20世纪新文字材料、新考古成果不断涌现,他广涉古玺、砖瓦、铜镜、碑版、陶瓷、青铜、甲骨等铭文,乃至造像、象形图案,甚至西夏文、高丽文、罗马文等文字 。他将这些丰富的元素有机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在“玉人楼”一印的创作中,线条取法汉印的质朴与灵动,转折处借鉴砖瓦文字的自然古朴,在章法布局上大胆运用疏密对比,使得整个印章呈现出一种既古朴又富有现代感的视觉效果。在“万千永年”一印中,融入了瓦当文字的厚重感,线条刚健有力,同时又巧妙地处理了笔画的粗细变化,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他创新地提出“布白几何入三昧,冲刀旁舞敌千兵”的印学理论。他十分重视布白在印章中的作用,将几何原理运用到布白之中,追求一种和谐、平衡且富有变化的美感。他认为,印章的布白就如同建筑的布局一样,需要精心设计,各个部分之间要相互呼应,才能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在刀法上,他擅长冲刀,冲刀的凌厉之势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现,通过冲刀的运用,他能够精准地表现出线条的质感和力度,使印章具有一种雄浑的气势。他还强调印人要具备深厚的文字学功底和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方寸之间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他自己对文字学有着深入的研究,花费几十年心力写成《文字源流》,这为他的篆刻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为岭南篆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的治学严谨、授业热忱,他的弟子门人遍及粤港。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是他的外甥,自幼跟随他学习治印和古文字学 。容庚在邓尔雅的教导下,不仅在篆刻技艺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在古文字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其古文字学巨作《金文编》的完成,离不开邓尔雅的指导与启发。除容庚外,黄般若等众多印人也都受到他的悉心教导。在教学过程中,邓尔雅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他会亲自示范篆刻的技法,讲解文字学知识和印章的章法布局,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和审美水平。

他将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入篆刻创作中,为弟子们树立了榜样。在他的影响下,弟子们也积极探索新的篆刻风格与表现形式。他们在学习邓尔雅的篆刻技法和艺术理念的同时,结合自身对岭南地域文化的理解和时代的发展需求,将岭南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篆刻创作。他们从岭南的民俗文化、历史典故、自然风光等方面汲取灵感,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作品,为岭南篆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岭南印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为篆刻艺术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他精研文字学、印学,著有《邓斋印雅》《印媵》《印学源流及广东印人》以及数十万字的《文字源流》等。这些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印学思想、篆刻技法以及对文字学的研究成果。《邓斋印雅》收录了他大量的印章作品,并对每一方印章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文字运用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后人学习和研究他的篆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文字源流》则是他对文字学深入研究的结晶,通过对文字的源流、变迁、形体、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为印人正确运用文字提供了指导。这些著作在岭南地区广泛传播,成为岭南印人学习篆刻和印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对岭南印学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还积极参与各种艺术社团活动,他与黄宾虹、蔡哲夫组建贞社,与潘达微等成立广东国画研究会。在这些社团活动中,他与其他艺术家交流切磋,共同探讨艺术创作的心得和体会。他在社团中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篆刻艺术的魅力。同时,他也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通过社团活动,邓尔雅的篆刻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吸引了更多人对篆刻艺术的关注和热爱,提升了岭南篆刻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交游广泛,他的“朋友圈”包括罗振玉、王国维、蔡元培、张大千、黄宾虹、胡适、柳亚子等众多文化名人、艺术家和学者。他与这些名人通过书信往来、当面交流等方式,分享彼此的艺术见解和创作经验。在与罗振玉、王国维的交流中,他深入探讨了古文字学和金石学的相关问题,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文字和印章的理解 。与张大千、黄宾虹等艺术家的交往,使他在绘画和书法方面也受到了启发,这些启发又反过来影响了他的篆刻创作。通过与这些名人的交往,邓尔雅将岭南篆刻艺术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地域的文化精华,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为岭南篆刻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邓氏的篆刻艺术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他对古玺、砖瓦、碑版等的研究与运用,以及对非汉字系统文字入印的尝试,为岭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以岭南地域的历史典故、传说、民俗等为题材创作的印章,将地域文化与篆刻艺术完美结合,使人们在欣赏印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他创作的“岭南风情”系列印章,以岭南的自然风光、传统建筑、民俗活动等为元素,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湛的刀法,展现出岭南文化的丰富多彩。他对非汉字系统文字入印的尝试,如西夏文、高丽文、罗马文等,体现了他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融合,进一步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涵。

他在篆刻创作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同时又勇于创新,将新的元素和理念融入其中。他对古玺、汉印等传统印章形式的研究和借鉴,使传统篆刻艺术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他又将新的文字材料、艺术表现形式引入篆刻创作,为岭南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的弟子们在他的影响下,也积极探索将岭南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途径,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他们将岭南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的审美观念、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使岭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邓尔雅的篆刻艺术激发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在当代,邓尔雅的篆刻艺术对岭南篆刻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创新精神、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对文字学的深入研究,为当代印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代岭南印人在创作中借鉴邓尔雅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手法,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他们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同时关注时代发展,将现代元素融入篆刻创作。一些当代印人在印章的章法布局上借鉴邓尔雅的几何布白理念,创造出简洁而富有现代感的作品;在文字运用上,也像邓尔雅一样,拓宽文字来源,将更多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他们还从邓尔雅对地域文化的关注中得到启发,深入挖掘岭南地域文化的内涵,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使岭南篆刻在当代社会中保持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篆刻艺术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也为当代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邓尔雅的篆刻艺术还激发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近代岭南篆刻的杰出代表,邓尔雅以其独特的篆刻风格、先进的艺术理念,对岭南印坛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将篆刻艺术在岭南地域广泛传播,丰富了岭南文化内涵,推动了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当代,他的篆刻艺术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为当代岭南篆刻创作提供了启示,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发挥着新的作用。对邓尔雅篆刻艺术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岭南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也为传承和发展岭南地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兴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邓尔雅主要艺术观点

●有笔兼有墨,印学实在斯。大巧貌若拙,此意无人知。

●画有笔墨色,印有笔墨刀。

●必以小学为根本者,先识字而写、而配、而刀法,尤重在识。

●大抵印人皆小学、金石、书画诸艺旁究兼治,从无只工篆刻不及其他者,特为印名所掩耳。

(来源《书法报》)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