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薪火相传: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延续与时代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广州美术学院举行,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东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各地高校学者和艺术家,共同探讨百年乡建的精神脉络与当代路径。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艺术乡建是一场深刻的
价值回归与文化复兴运动
民国乡建是中国乡村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彼时,面对国家积贫积弱、乡村凋敝的现状,一批有识之士投身乡建事业,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周飞舟以梁漱溟的民国乡建为例,他认为,梁漱溟以“伦理”为核心构建乡村建设理论,他没有盲目照搬西方“团体格局”,而是立足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提出以“老道理的真精神”为乡建根基,强调情理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通过“乡农学校”与“新乡村组织”的四角结构,梁漱溟曾试图推动乡村自治,以中国文化的内在自我克制机制化解乡村矛盾,为乡村建设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基因。
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艺术乡建”作为一种全新的乡建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艺术乡建并非简单的艺术装饰或旅游开发,而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回归与文化复兴运动。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教授渠岩指出,当前艺术乡建面临被误读、过度消费与景观化的风险。他强调,艺术乡建不能沦为视觉生产或旅游经济的附庸,而应回归文化哲思与社会抵抗的立场,重建乡村的显性价值(景观、村落)与隐性价值(礼俗、伦理、家园感)。
在这一过程中,民国乡建的思想资源被重新激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季中扬认为,当代艺术乡建在“文化修复”与“伦理重建”中,实际上承续了儒家的乡村教化传统。而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张娜则从文化遗产活化的角度指出,艺术乡建应避免村民主体性弱化与文化遗产符号化的倾向,探索“非复古化、非全面城市化”的中间路径。
需要在历史智慧
与当代问题之间建立对话
艺术乡建的实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乡村建设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精神世界的重建。艺术家陈文令的“金谷溪岸”项目以母亲的日常需求为起点,将家族记忆与公共空间结合,使艺术成为连接人与土地的媒介;艺术家文那的壁画创作则在跨文化的语境中生成“看不见的故事”,形成时间与地理的延展性对话;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艺术家石玩玩的“胥江口造园记”则通过公共艺术策展,激活乡镇工业遗产空间,使之从废弃场地转化为文化聚落。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研究专业博士生夏天在蕉岭大地艺术季的实践中,则从“物性、人性、神性”三个维度阐释艺术乡建的精神追求。
从民国乡建的“新礼俗”到当代艺术乡建的“礼俗复归”,中国乡村建设始终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当下的艺术乡建,既不是对民国乡建的简单复制,也不是对外国模式的盲目追随,而是一场基于本土文化自觉与人文关怀的创造性实践。
乡村并非城市的对立面,更不是传统民俗的“博物馆”,它是有生气的文明体,是中国人生存空间的精神家园。未来的乡村建设,需要在历史智慧与当代问题之间建立对话,在艺术介入与社会治理之间找到结合点,在青年回归与村民主体之间构建共生机制。唯有如此,乡村才能真正成为“可生活、可想象、可感情投射的场域”,而“薪火相传”也将不会停留在话语层面,而是在于每一代人的行动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