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盛会到生态,将搭建“3+365”文化产业常态化投融资新平台
11月28日,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以下简称“大湾区文投会”)顺利闭幕。本次大会超过120家投资机构、350家文化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到场参会,主题大会超1200人次参会,8个专场累计超2500人次参会,10余场产融服务活动达500人次参会,场场爆满。
这场文化产业与资本的“双向奔赴”,掀起了文化投资新热潮,让文化产业投资“向南看”: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高地,吸引大量资本与项目汇聚。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金瑜
看成果
对接成效显著,现场意向签约约60亿元
本届大湾区文投会围绕助推广东文化产业“政策包”落地和实施成效,立足“为资金找项目、为项目找资金”,围绕文化创造未来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全力做好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促进投融资对接的成效显著,聚焦人工智能、数智创意、文化智造、影视等领域,共有65个企业路演,其中30多家路演企业获得机构签约意向,8个项目进行现场签约,累计意向签约金额约60亿元,成果丰硕。
现场投融资对接十分热闹,无论是场内路演企业,还是场外参展企业,许多企业负责人及投资人被追着要联系方式,投融资对接区不断迎来交流磋商的人群。一家来自北京的文化企业路演结束后特意向组委会反馈,此次大湾区之行已有50多位投资人与他建立联系。
大湾区文投会已连续举办三年,从一场盛会升级为一个平台,再进阶到一个生态,吸引了优质项目与投资机构纷纷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大会组委会将按照“3+365”办会模式,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持续组织文化企业与投资机构进行常态化投融资路演活动。
看趋势
吸引资本热捧,科技带动文化产业融合“破圈”
新快报记者在本届大湾区文投会期间观察发现,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文化企业,在交流分享中都传递了一个明显的信号——科技尤其是“AI+”模式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传播模式和商业逻辑。文化产业借助新技术,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技术等科技手段,在影视制作、非遗传承、文旅互动等领域达成深度应用,实现了内容的创新、体验的升级和产业的融合,达成“破圈”传播。
春江水暖,资本最先作出反应。《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报告》(简称“《投资趋势报告》”)显示,2020年—2025年10月,大湾区文化产业合计产生融资事件720件,据估算总融资金额约为564.1亿元。投资聚焦文化科技融合、数字创意生产、文化智造、新型文化消费四大热点赛道。
国泰海通政策和产业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刘峰表示:“一方面,我们看到,文化产业现在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的增长引擎。另一方面,它受到了数字技术的‘侵蚀’,不只是包括人工智能,还包括AR、VR,甚至包括NFT、RWA等技术的‘侵蚀’,所以这两个如果能够深度融合起来,不管是从技术深度的角度还是从规模宽度的角度,都存在较大的投资机遇。”
文化企业也看到了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对我来说,机遇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见对的人,去做对的事。”机遇集团X-META董事长兼CEO胡世辉在大湾区文投会上表示,“当下这样的机遇就在广东。”
今年5月,广东重磅推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提出涵盖影视、演艺市场、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网络视听六大领域的87条政策措施。在政策红利之下,广东将成为汇聚新技术、新产品、新体验、新生态、新模式、新物种的超级场景。
《投资趋势报告》指出,2024年广东文化产业营收30252.10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规模约占全国1/6,连续22年位居全国首位;2025年前三季度,广东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已超2万亿元,利润超2000亿元,总营收继续保持全国第一。面向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潮起的下一个五年,随着技术与资金要素加速涌入,文化产业也将在广东产业版图中扮演更关键角色。
论坛聚焦
科技赋能文化制造,重塑文化产业传播创新,有企业预测:
“2026年将是消费级AR市场爆发期”
在大湾区文投会文化智造路演专场与文化科技应用场景发布会上,广州励丰文化科技、广州里工实业、谷东科技等企业负责人携AI相关技术应用、具身智能机器人、AR/AI文化融合等特色项目亮相。嘉宾们围绕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路径、湾区产业优势、项目落地前景等话题展开分享。
以AI空间算力支撑内容生成
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曲柳作为文旅行业“30年老兵”参会,企业深耕文旅科技领域多年,拥有丰富的智能制造、内容系统策划设计经验,此次围绕文旅科技融合及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展开分享,其技术研发、场景创新、投融资支撑的核心优势备受关注。
项目亮点集中在技术赋能与IP构建,一方面布局AI相关技术应用,开发“吧唧”等粉丝经济互动产品,通过AI空间算力支撑内容生成,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协作支撑,目前已与《黑神话:悟空》《黑神话:钟馗》等影视项目对接合作。
另一方面打造“微演艺+多元场景”的新型业态,将演艺与魔术、餐饮、教育等结合,构建“小而美、低投入、短回报”的消费场景,适配当下消费形态变化。同时,企业注重IP知识产权“护城河”搭建,强化核心竞争力。
谈及下一步计划,李曲柳表示将坚持“竞合”理念,与行业头部及新锐企业协同创新。短期聚焦微演艺等新型业态落地,深化AI在内容生成、交互体验中的应用。长期计划深耕大湾区,助力粤东、粤西文旅资源转化。对于文投会,她表示高度认可:“‘为资金找项目、为项目找资金’的主题精准,议程安排高效,为产业生态构建搭建了关键桥梁。”
推动机器人与文化场景结合
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的CEO李卫铳带来“产业中成长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项目,核心产品为拥有广东特色名字“里掂D1”人形机器人,依托工业数据场景训练的机器人模型,专注解决离散型工业场景问题,实现降本增效。
作为广州本土企业,里工实业总部位于白云区,番禺区设有生产研发基地,是广州更新器械的龙头企业。李卫铳强调,机器人虽然目前主攻工业领域,但是已具备文化融合的潜力,“机器人采用多模态技术,通过语言、文字、视频等方式辅助工作者,是有文化、有温度、有公益能力的载体。”他表示未来将重点挖掘垂直场景模型能力,推动机器人与文化场景结合。
首次参加路演,已有多位投资人向他索要资料,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下一步,企业计划深化与文化领域的对接,探索机器人在文化服务、非遗传承等场景的应用,同时借助大湾区文投会对接更多资源,推动技术规模化复制。
开发虚拟龙舟等岭南特色内容
谷东科技有限公司COO曹炳辰带来“AR/AI+文化沉浸体验”项目,核心通过XR、AR/VR技术结合AI生成虚拟内容,打破文化产业的线下局限,让用户在闲暇时间即可沉浸于文化体验,目前已开发虚拟龙舟、沉浸式舞狮等岭南文化特色内容。
他预判2026年将是消费级AR市场爆发期,下一步计划深化岭南文化内容开发,借助湾区供应链与人才优势提升技术竞争力,同时通过文投会对接更多文化IP与场景资源,推动AR/AI文化体验规模化落地。
路演直击
影视企业纷纷扎根大湾区谋发展,企业家一言点中信心和底气——
“政策扶持与文化包容性是核心吸引力”
在大湾区文投会影视科技和影视项目路演专场,广州欢乐时光影业、深圳洛克特视效科技等多家影视企业负责人携特色项目亮相。大湾区拥有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是他们扎根当地谋发展的信心与底气所在。
深化AI应用,生成剧本与分镜
大湾区文投会路演专场中,广州欢乐时光影业投资制作中心负责人郑越带来“百部港片微剧计划”,计划将香港经典电影IP改编为小屏微短剧。该项目以经典IP为核心壁垒,依托IP固有流量与情怀价值,覆盖“70后”至“10后”多代观众群体,弥补企业初次涉足微短剧领域的市场认知短板。
谈及企业扎根大湾区的原因,郑越直言政策扶持与文化包容性是核心吸引力,“广东省针对影视行业的票房奖励等政策落地性强,而且大湾区既有广州、深圳的现代化景观,又有佛山、肇庆的传统风貌,取景选择太丰富了。”另外,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也让跨领域合作更易推进。
对于下一步发展,他的目标明确,想对接本地大型企业,为新电影提供拍摄取景和品牌共创支持。同时计划深化AI应用,“把AIGC用在剧本初稿、分镜制作上,现在我们已经在研究AI漫剧了。”
依托“技术+创意”,打造原创数字动画IP
深圳洛克特视效科技董事长聂华军带来数字IP开发与运营项目,聚焦动漫短剧赛道,依托公司在CG动画、特效技术及算力算法方面的优势,打造原创数字动画IP。项目亮点在于构建“技术+创意”融合模式,计划联动大湾区近万家毛绒、电子玩具企业拓展AI玩具领域,形成“内容创作-周边开发-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聂华军认为,大湾区的产业与政策优势是企业深耕的关键,“5月出台的电影、文旅及短剧政策太及时了,对创业初期团队来说,算力、人才扶持等政策直接降低了创新成本。”而大湾区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更让影视科技融合有了坚实支撑。
自研AI数字资产系统,大幅提升漫剧产量与效率
广州众树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CEO陈亦桉带来2026年11部短剧项目,包括AI漫剧技术系统,项目聚焦短剧与数字版权出版领域,核心亮点是自主研发的AI数字资产系统,可快速调配服装、角色形象等素材,大幅提升漫剧产量与效率。企业作为首批海外短剧拍摄者,目前正推进舞台剧《平潭印象》的AI漫剧改编。
开放包容的环境、多元投融资机构、前沿科技理念……
大湾区这些特质让他们“跨越千里参会”
在大湾区文投会国潮IP路演专场,来自上海、哈尔滨等地的多家企业携特色国潮IP亮相。嘉宾们带来的项目涵盖动画、文创、文旅等多个领域,共同展现国潮IP传统底蕴结合现代技术创新的发展态势。
技术服务创意,用AI做“无AI感”作品
上海灵樨文化科技运营总监张衡带来的AI智能动画产业工业化项目,为传统国潮动画创作开辟新路径。公司成立于2017年,以三维动画制作与IP孵化为主业,核心竞争力在于AI技术全流程应用与UE5虚幻引擎创新实践——作为国内最早将虚幻引擎用于长篇三维动画制作的团队,其技术实力已通过《万国志》《火凤燎原》等6部长篇番剧验证。
项目最大的亮点是“技术提效+品质升级”双轮驱动。通过AI在全流程的深度应用,工程文件自动纠错节省70%冗余时长,美术设计效率提升20%-50%,龙套角色一键换脸换装降低50%-80%成本,40-50人的团队即可完成传统150人团队的工作量。“我们追求用AI做出‘无AI感’的作品,让技术服务于创意。”张衡强调,当前团队正攻克AI稳定性难题,提升人物表演、光影变化等细节细腻度。
“广东是动漫大省,‘二次元’消费力强劲,线下展会、联名活动运营成熟,供应商资源丰富。”张衡表示,首次参会便收获颇丰,候场期间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制作协同、衍生品开发的初步意向。下一步,企业希望通过文投会对接投融资,加大AI研发与原创IP开发投入,同时拓展真人影视、游戏等技术服务场景,未来计划依托湾区市场开展IP线下活动。
借力湾区资源,冰雪文化打破地域限制
哈尔滨神洲宏艺影视动画创始人贾存带来“冰雪文化IP与产业化”项目分享。项目以冰雪文化为核心,融合少数民族非遗与现代科技,规划制作60集动画,并联动AR实景交互、数字衍生品、主题文旅升级,构建“文化传承+文旅引流+衍生品开发”的完整生态,突破冰雪文化的地域限制。
尽管企业扎根哈尔滨,贾存却对粤港澳大湾区青睐有加,“开放包容的环境、多元投融资机构、前沿科技理念,是我们跨越千里参会的原因。”他坦言,湾区AR、AI技术成熟度远超预期,此前担忧的AR实景交互系统开发难题,在与本地科技企业交流后已找到解决方案。同时,活跃的投资机构能为项目落地提供资金保障,此前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的经历更让他对这里的产业氛围充满信心。
贾存表示,大湾区文投会为跨地域合作搭建了关键桥梁,“平台聚集了全产业链资源,让地域特色文化有了破圈的底气。”下一步他所在的团队将联合湾区动漫企业提升内容创作力,携手科技公司完善AR系统,借助投融资力量加速项目落地,让冰雪国潮IP走向全国。
创业氛围浓厚,湾区助推全产业链变现
上海赢视界影视传播总经理赵锋带来的原创IP《外星宝宝地球》,以创新商业模式激活国潮IP价值。从上海远道而来,赵锋直言湾区是国潮IP落地的“沃土”。“广州对民营企业扶持氛围浓厚,动漫人才储备充足,目前已在与本地一家动画公司洽谈战略合作。”更让他看重的是东莞等地完善的潮玩产业集群,“创业氛围浓厚、制造能力强,能为衍生品开发提供高效支撑,成本优势明显。”
赵锋表示,企业正处于扩张期,团队建设需求迫切,大湾区文投会精准匹配的资源为发展注入动力。下一步,将推进与本地动画公司的合作,依托湾区潮玩产业落地衍生品生产,实现国潮IP全方位商业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