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满头珠翠,今日何在?
日期:[2017-09-10]  版次:[A20]   版名:[收藏周刊·首饰]   字体:【
■清 金质累丝点翠嵌红宝石、珍珠蝙蝠喜字纹面簪 (一对) 雅昌供图

■银镀金点翠发钗

■银镀金点翠钿尾




古老点翠首饰工艺,如今采用丝绸等更加环保方式

“点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买椟还珠”一段里就出现了“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这样的句子,其中“辑以羽翠”指的就是“点翠”这种金属工艺。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整理

在清初达到设计艺术的顶峰

“点翠”,顾名思义,就是用翠羽来点缀:把翠鸟的羽毛剪贴在金属或者其他材质的底板上制成,翠羽因所用材质的不同,可以呈现出浅蓝、蓝绿、湖蓝、藏蓝等不同色彩。点翠首饰工艺在清初达到设计艺术的顶峰。

清代首饰制作业的复合工艺十分发达,金银器与珐琅,珠玉宝石等结合相映成辉,而用翠鸟羽毛做成的“点翠”饰品及工艺品,更是高贵华美。当时点翠的制作以广东为最大的制作集散中心,经常与贵重的宝石如珍珠或翡翠镶嵌在一起,凤凰和花蝶等造型最受欢迎。满族妇女有“劲头天足”之俗,对头饰尤为重视。其中以吉祥图案上镶嵌点翠的花头、发簪及耳环最为高贵。故宫博物院的毛宪民就曾写到,清代贵族妇女们以满头珠翠为荣耀。这里所说的“珠翠”就是镶嵌了各种珠宝玉石的点翠首饰。

到了清末民初,点翠工艺开始在民间渐渐流行,满城女性都以拥有点翠首饰为荣,那时候在华的外国商人,对点翠工艺极其感兴趣,大量地花重金收购。广东华洋混杂之地,便成了点翠的转口站,大量的点翠首饰从这里流到了国外。1933年,中国最后的一家点翠工厂终于被迫关闭,原因是点翠工艺必不可少的原材料——翠羽鸟毛已经绝市。目前点翠最大的藏家,都是外国洋人,他们都是1933年前大量购买收藏的。除此之外,也有大量关于的点翠资料的记载谈到,点翠在1933年前后的工艺、造型、寓意等,都非常有历史价值性,是研究古代传统首饰非常重要的资料。

蓝色鲜艳无比且永不褪色

明清时期大部分的点翠饰品都是将翠羽贴在金属制的胎上。金属胎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接下来翠羽的黏贴。好的胎大致有两个特点:其一就是胎底光滑无明显焊点。其次胎底的周围还要有边框,边框不宜过高过厚。所以精细的花丝垒型就成了点翠制胎的首选款式。

下一步就是对翠羽进行处理,先将要使用的翠羽放置在牛角板进行梳理,然后取适当的特制胶涂于翠羽背部起到固定作用,待胶水干后就要针对之前所制金属胎的形状在牛角板上对上好胶的翠羽进行裁切,使其大小能够与胎底契合。

接下来就是要靠熟练的技术来将翠羽“点”到胎中去,熟练的老师傅会在这个过程用竹签或者是毛笔沾上自己的唾液来点翠,这个过程需要耐心一点一点地制作。将翠羽点进胎中之后再用处理过的熟宣纸将翠羽包裹起来轻压,使其更加服帖。最后一步就是“刮青”,用玛瑙刀将翠羽刮成蓝色,优秀的工匠刮出来的蓝色鲜艳无比且永不褪色。

点翠因用到翠鸟羽毛,随着人们环保和生态意识的提高,在当下的文物修复和现代首饰设计中,人们更多地在尝试用烧蓝工艺或者用丝绸等物质来替代。

三龙二凤冠

明,万历皇帝孝端皇后凤冠,1573-1620,高35.5cm,径20cm,重2.95kg,1956年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凤冠是皇后的礼帽,汉代出现,至宋代被定为礼冠。定陵出土凤冠都为漆竹丝制胎做冠底,边缘镶金。三龙二凤冠也是因为其上饰有金龙三条、翠凤两只而得名。此凤冠一眼望去通体翠绿,其中点翠装饰的范围很大:冠上的吉祥云纹全部使用点翠,共80片;左右两只翠凤通体点翠;四朵牡丹大珠花,每朵嵌翠叶7片;六朵梅花小珠花,每朵嵌翠叶7片,顶端一朵嵌翠叶12片;博鬓六扇,每扇嵌翠云一片。此顶凤冠点翠工艺占了主体,其中凤的造型复杂,多尖角结构,形态变化大,在翠羽的剪切上具有相当难度。

银镀金松鼠结子

清,1644-1911,长21.5cm,宽8.7cm。此款簪首至今保存完好,翠羽少有脱落,点翠使用面积较大,并且使用蓝、紫两色翠羽。

松鼠葡萄有多子丰收的吉祥含义,是清朝饰品偏爱的题材。葡萄叶通体点翠十分奢华,葡萄叶的叶脉也用金属细致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使用红宝石、蓝宝石、碧玺等制作葡萄果实。

银镀金镶宝蝴蝶簪

清,1644-1911,长18cm,最宽4. 5cm。单柄簪,点翠脱落较少,保存完整。簪在古时有传情信物的美誉。华丽无比的簪头是簪的最大特点和看点。“蝶”与“耋”同音,寓意延年益寿。

(文图资料来源:汪晓玥《浅谈中国点翠首饰工艺及其发展》,吕明星《点翠工艺在现代首饰中的继承和发展》,唐一苇《明清点翠饰品研究》,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