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85岁广东轻工成广东最“红”高职院校
日期:[2018-12-31]  版次:[A04]   版名:[城事]   字体:【
■珠宝设计专业的学生正在广东轻工的实训室里进行手工珠宝制作。 新快报记者 王娟/摄

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近10万高素质技能人才

一届产学研合作大会,签下总值5000多万元的合作项目;多家国内知名企业20多年来人才培养“订单”从不间断;多次在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摘得桂冠……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职业教育不断创新升级,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广东省立第一职业学校,有着85年历史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开放40年来,为全省乃至全国输送了近10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如今的广东轻工校园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前厂后店、校中厂、厂中校、生产型实训……这些名词个个耳熟能详。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有着85年职业教育历史的广轻工,也有着“非一般”的成长经历。

■新快报记者 王娟 通讯员 林怡如

学生就业:遍布全国,分布在500多个行业

2017年,广东高职院校在校生73.7万人,占全国的8.5%,人数规模居全国第一,职业院校数量占全国1/12。这一年,广东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24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其中,85%的人都留在了本省,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支撑。

作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广东轻工的原副校长林润惠坦言,“轻工不轻”!他介绍,广东轻工的学生现已遍布全国,分布在500多个行业中,除了企业的技术能手,还有行政、干部和老师等等。

作为学校78级的学生,林润惠见证了学校在改革开放这40年来方方面面的变革与变化。40年前的广轻工,学校面积和规模都很小,七八个专业,每年招生几百人。如今,校园面积已是40年前的近7倍了;学生规模增加到2万多人。

1999年,学校正式升格并定更名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完成大专生的录取,老师们到全省各地去宣讲,最终,学校录取大专生1574人,报到1416人。

2002年这批学生毕业,负责招录工作的林润惠第一次走出校门,去“推销学生”。在搜集了珠三角模具企业的信息后,他拿着电话,一家一家去推销。“那时候其实市场有很大的需求,但他们并不知道我们有他们需要的人才,对接上后,学生的就业就相对顺畅了。”

林润惠感受最大的是,随着学校的办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大大提高了。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徒制等,让毕业生不出校门就已“就业”。如今,广轻工已经是广东最“红”的高职院校,报考最热的时候,招录比达到1∶3。

实习基地:从传统国企走进五百强企业

而新时代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深入和丰富,毕业生的含金量,也早已不是当初能比的了。

林润惠的记忆中,他们当年的毕业实习,就是学校口头和糖厂、纸厂等对接,然后学生去实习场地进行几周到2个月实习,摸清整个流程,以便毕业做相关设计。

1982年从造纸专业毕业的他,就是去岳阳造纸厂实习,整个班去把所有车间的流程都弄懂,回来后设计一个造纸厂。“当年是人才缺乏的年代,学校本科主要培养的是管理型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私人企业遍地开花。但让学校始料不及的是,这些如雨后春笋般的私企虽然对人才有需求,却并不太接受让在校生去企业进行实习。而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却遭遇着“没有实习经验”而受“冷落”的待遇。

为此,林润惠陪着当时的学校领导再次主动走出校门,去找企业合作实习基地,让企业为在校生打开实习大门。最终,经过半年的努力后,第一批与美的、康佳、白天鹅等知名企业签订的实习合作协议顺利签署,一共17份。这也成为如今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雏形。

校长卢坤建介绍,近年来,随着国家高职示范院校等一系列要求的出台,学校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开展进行了更精准的顶层设计。2016年以来,形成广轻工特色的“三个精准”“五个对接”“十大平台”产教融合新模式,通过推进产教精准融合、校企精准合作,解决了产教融合长期存在的“眉毛胡子一把抓”,校企双方“对不上、接不住”的问题,让学生真有所学、让企业真有所得。

如今的学生培养,也早已多样化市场化,广轻工已和100多个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或产学研基地的协议。每年的毕业生通过6个月的顶岗实习,都完全具备了毕业就能上岗的素质。近年来,广轻工毕业生的就业率已经达到了近100%。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