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电商平台、打造文化IP……
加速破圈,跨界合作助力博物馆“活化”
随着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进入井喷期,同质化现象也趋向严重。消费者对于传统模式下馆藏文物复刻仿品也已经产生审美疲劳,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内涵与创意性,于是博物馆文创也加速上演了“跨界合作热”。
《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跨界衍生品在整体文创产品的市场份额高达72%,换算来说,博物馆跨界衍生品的规模是博物馆自营产品的3倍。从去年淘宝天猫消费者的购买数据来看,2019年最受欢迎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前三名分别为故宫口红、江南四大才子春茶和中国探月计划棒棒糖。其中故宫口红套装去年年底推出后马上被抢购一空,部分单支口红发货时间延迟到几个月之后;在天猫推动下,中国探月计划棒棒糖从创意到上架仅用了不到30天,上线当天就卖了10万份;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此外,从博物馆文创产品热销类型统计来看,家居日用、文化娱乐用品仍是博物馆自营文创用品核心行业,占比超过80%,其中“乾隆”“梵高”“甄嬛”和“唐伯虎”等文化IP脱颖而出,延伸出的书签、日历、邮票等小巧实用的生活用品大卖,这些人物也成为了文创圈内名副其实的“带货王”。
“多元和包容”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这也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疫情之下各个博物馆的文创实践。作为闭馆期间博物馆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新方式,直播已然成为博物馆带货尝试的新招。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除了可以看到各大博物馆在淘宝、天猫、微店等电商集中上新文创新品,同时上海博物馆、航海博物馆等也同步开启了文创产品直播带货。
博物馆文创“跨界IP”大热之后,互联网巨头也已经加快了对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布局。其中腾讯发挥在音乐、游戏等领域的优势,与多个文博机构进行合作推出相关产品;天猫发布“天猫新文创2.0计划”,预计与1万个品牌进行跨界合作;百度则持续加码线上博物馆、AI博物馆等产品的布局。
对于各博物馆的文创实践和未来发展方向,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表示,文创产品和互联网的结合,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得以传承,并让海外消费者也开始青睐中国的文创产品,这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之一。同时,未来博物馆文创产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推进,一是完善博物馆创意产业生态圈,从而推出更丰富的文创产品供给;二是做好市场,充分挖掘文化遗产价值,探索差异化文创产品开发模式;三是借助新兴技术,通过VR/AR等新一代技术加持,为博物馆文创个性化产品的C2B定制提供可能。
■数据来源: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和天猫联合发布的《2019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数据报告》;《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国家文物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天眼查专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