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固态电池将形成超千亿全球市场(2)
日期:[2025-11-03]  版次:[A13]   版名:[数媒+]   字体:【

   3

从单一领域向多元场景拓展

2030年前后迎来产业化拐点

当前,固态电池的下游应用场景正从单一领域向多元场景持续拓展。凭借高能量密度、强安全性、长循环寿命等核心优势,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人形机器人、智能手机及电力储能领域的应用潜力逐步凸显。

到2027年,全固态电池有望开始批量装车,初期多应用于高端电动汽车、航空航天、家庭储能等对性能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领域。随着应用规模扩大和成本下降,全固态电池有望于2030年前后迎来产业化拐点,此后其市场渗透率有望快速增长。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车企正加速布局全固态电池路线。分析师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可选车型丰富、产品吸引力强,强劲需求为固态电池提供了广阔应用场景。同时,固态电池的落地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车续航、安全性能,反哺市场需求,形成“需求牵引技术落地、技术升级拉动市场增长”的正向循环。

作为低空经济核心载体的eVTOL,对电池性能要求更为严苛,需满足能量密度超300Wh/kg、循环寿命500次以上的标准,传统液态锂电池难以达标,而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的优势,有望成为其理想能源选择。

人形机器人领域同样受惠于固态电池技术。液态电池存在续航弱、安全性不足、体积重量大等问题,难以适配机器人轻量化需求,而固态电池可有效破解这些需求。

在智能手机领域,固态电池则有望激活饱和市场。2011-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快速增长,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强,若应用于智能手机,可大幅提升续航与安全性,契合消费者痛点。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力储能市场爆发为固态电池发展提供契机。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137.9GW,庞大需求成固态电池技术迭代核心动力。

储能对电池寿命、安全性的高要求,倒逼固态电池在循环寿命延长、热失控风险降低上突破;而其性能提升既适配储能需求,又反哺动力电池等领域,形成正向循环。同时,储能扩张带动固态电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从核心材料到设备回收体系逐步完善,二者深度绑定、相互赋能,为固态电池拓展广阔空间。

4

竞争格局呈现全球多元化

商业化进程高度依赖下游

固态电池竞争格局呈现全球多元化,中国企业在产业化和产业链协同上占据优势,技术路线以硫化物和氧化物为主,头部企业主导市场。财报数据显示,从营业收入来看,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以3713亿元位居榜首,宁德时代次之,为1788.86亿元,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和赣锋锂业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81.7亿元、193.94亿元和83.76亿元。

然而,在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潜在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可能对产业化进程形成制约。

目前,固态电池尚未脱离产业化早期阶段,核心材料研发、生产工艺优化、测试认证落地等关键环节,均可能因技术瓶颈或流程延误导致进展不及预期。

固态电池工艺仍处于探索阶段,材料路线呈现“多路径并行”格局,若未来某一非硫化物路线在性能、成本或量产可行性上取得颠覆性进展,可能引发行业技术路线重构,对已深度布局硫化物电解质的企业造成冲击。

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高度依赖下游场景需求拉动,eVTOL、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被寄予增长厚望,若这些领域因政策调整、技术适配等导致需求释放缓慢,叠加新能源汽车、移动储能等核心场景增长乏力,将直接影响固态电池的市场渗透速度,延缓产业规模化进程。

分析师认为,未来,固态电池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机遇捕捉能力”与“风险抵御能力”的双重较量。企业若想在产业化浪潮中占据有利地位,需在技术研发上保持前瞻性,平衡主流路线深耕与多元技术储备;在市场布局上聚焦核心场景,同时拓展潜在需求领域;在产业协同上加强上下游合作,共同应对技术与市场的不确定性,方能在固态电池产业化浪潮中占据有利地位,推动产业实现从“爆发潜力”到“实际价值”的有效转化。

数据来源

德勤管理咨询《中国锂电行业发展德勤观察2.0》

伊维智库《中国固态电池设备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

EVTank《2024年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

起点研究院《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银创智库《2024年中国固态电池报告》

艾媒数据中心

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商产业研究院

中银证券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