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迎接工笔再辉煌
日期:[2020-05-31]  版次:[A08]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何家英 秋冥

近代工笔画的发展几乎与美术学院的教学探索同步,岭南工笔画更在1958年广州美术学院在广州正式成立后,开始得到了系统的发展与重新建构。在此前,工笔画承接了明清之后的工笔仕女画脉络,导致一度萎靡不振。但随着学院教学的全面铺开,工笔画无论在审美上,还是技术材料的探索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是美术学院学生的王玉珏,所创作出的《乡村医生》就开始让全国美术界对广东工笔画侧目,此后,她相继创作的《卖花姑娘》《冉冉》获奖累累,脍炙人口;而周彦生、苏百钧、陈新华、万小宁、林若熹、陈少珊等一批工笔画家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而茁壮成长,其中,1989年,万小宁凭借《木瓜花》获得了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后来中青一代的郭子良、罗寒蕾等探索坚实了广东工笔画面貌。

近年来,广东工笔画随着广州美术学院的系统教学,广东画院、广州画院的重点培养与引导,工笔画领域也培养出了一批青年“新工笔”的探索队伍。

而在这种美院系统以外,还有其他民营机构的团体在延续与发展工笔画创作,包括广州书画专修学院、十香园草堂等,也在持续地培养新一代的工笔画家。

目前,广东工笔画队伍已经逐渐形成鲜明的老中青梯队,艺术创作面貌也从以往的统一方向走向多元探索,让我们一同期待工笔画的再辉煌吧!(收藏周刊编辑部)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陈福香 梁志钦 曾贵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