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珠海演绎“小渔村到湾区极点城市”进化之路
日期:[2020-09-11]  版次:[A04]   版名:[特区40年 燃情岁月]   字体:【


(数据来源:珠海市统计局)

开栏语

珠江潮涌,凯风自南。1980年8月26日,经济特区横空出世,以深圳、珠海和汕头为代表的广东人,敢为天下先,乘风破浪,改革发展,屡创奇迹,举世瞩目。在这片热土上,从特区设立至今,创新之路从未歇脚。今天,广东人肩上肩负着先行先试,当“示范区”的重任。未来发展大有可期!为庆祝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新快报特推出“特区40年——燃情岁月”。

珠海,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历程。1979年,尚是“小渔村”的珠海县获批撤县建市。1980年8月26日,又被批准设立珠海经济特区。40年来,珠海经济特区艰苦创业,勇立潮头,破冰开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收入居全国第四位

珠海建立经济特区伊始,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入手,并提出建立供应港澳鲜活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等众多有利条件,努力尝试对外开放;积极从港澳引进技术、设备、资金、原料,开展加工装配业务,率先在全国引进“三来一补”企业。目前珠海已初步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阔步迈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极点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珠海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80年的2.61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435.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GDP年均增速17.4%;GDP在2008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2015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2019年再破3000亿元大关,接近35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历年来一直高于全国及全省GDP同期增速。

珠海建立经济特区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也不断扩大。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80年的0.3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44.48亿元,增长930倍,年均增长23.0%。人均GDP17.55万元(按平均汇率折算约为2.54万美元),位居珠三角第二位,低于深圳超过北上广,全国排名在深圳、无锡、苏州之后,位居全国第四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带来黄金期

近两年在港珠澳大桥通车及横琴加快发展的重大利好刺激下,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引领下,珠海的城市地位、方位和定位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城市重要成员,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窗口期。

近年来,珠海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珠江口西岸经济影响力显著提升。

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突破,开放型经济优势凸显。发挥毗邻港澳优势,累计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4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珠海设立了74个外商投资企业。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79年1453万美元增长到2019年422亿美元,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248个,实际利用外资329.89亿美元。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参与共建瓜达尔港项目,川贵广—南亚国际物流大通道、西江港口联盟等项目扎实推进,已开通国际航线24条,2019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达975亿元。获批设立中国(珠海)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城市国际化形象大幅提升。

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连续在珠海成功举办12届,已跻身世界五大航展之列;成功举办澳珠企业家峰会、中德人工智能大会、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中拉企业家高峰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论坛、全球服务外包大会等重大国际性会展活动以及WTA超级精英赛、中国国际马戏节等文体赛事,向世界展示了珠海开放、创新、文明、活力、宜居的城市形象。

港珠澳大桥,使珠海成为全国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

建立经济特区40年来,珠海充分发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张,成为珠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1980年珠海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仅为0.58亿元,2019年增加到1971.88亿元,年均增长24.0%。

珠海在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积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产业经济发展。201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一、二、三产业占比为0.1∶14.7∶85.2,第三产业成为投资的重点产业。

建立经济特区以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全市交通运输、信息传输、城市公共设施、水利环境等事业日新月异。2012年珠海步入铁路客运和货运“双铁”时代,2018年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使珠海成为全国唯一与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陆路相通的城市。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红云 通讯员 珠轩 ■图片:通讯员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