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周刊连续两期围绕“城市公共艺术”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归纳的关键词,始终离不开公共性和大众参与。但有趣的是,同样的关键词,却形成了两大阵营,一说公共艺术必须体现大众意志,认为雅俗共赏是公共艺术的先决条件;另一说则认为,公共艺术应该引导大众往更高的审美去发展,甚至直言不能过多被大众所左右,宁可曲高和寡,也不能“曲低和众”,以免落于俗套。
但慢慢又发现,公共审美中,精英的标准与大众标准,又是两大阵营。事实上,有一些公共艺术,真的丑,或者真的处于整体水平之下,确实没有讨论的空间,但有一些建筑或者标志性的艺术品,在早期方案阶段,容易被全民唾弃,但当正式落成后,又容易形成民众热衷讨论的点,这种审美变化,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下,到底最初的批评是怎么成为了后来的热衷?而且通常这种转变,是来自于大众的阵营,所以,到底公共艺术的好与坏,美与丑,是精英群体说了算还是大众说了算?
这一期,我们继续围绕城市公共艺术深入剖析,把谜团逐一解开。(收藏周刊编辑部)
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陈金章 梁世雄 刘斯奋 许钦松
梁 江 陈永锵 方楚雄 林淑然
张绍城 卢延光 周国城 李鹏程
许鸿飞 汪晓曙 卢德平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陈福香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