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光复中街区现存7家报馆旧址 将修缮一处展示广州报业文化
日期:[2021-08-17]  版次:[A06]   版名:[时政]   字体:【
■光复中路246、248、250号为《宏道日报》报社旧址。

■岭南报业博物馆陈列着原中央日报、原广东日报的报纸版面。

《光复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出炉

广州光复中街区是清末民国时期岭南报业蓬勃发展的重要见证地。8月12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了《光复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提出,将在现存7家报馆旧址中,修缮一处,用作广州报业发展历史的展览场所。

光复中历史文化街区以光复中路为主干,范围南至上九东街、安良里,与上下九-第十甫历史文化街区相接,北至长寿东路,西至德星路,东至白糖西街(人民路高架出入口),规划范围8.04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6.55公顷,新建或扩建建筑控高12米;建设控制地带1.49公顷,控高18米。

拥有“报馆街”之称

现存7家报馆旧址

清末民国时期,广州新闻业发展迅速,西关地区报业的兴起,是我国现代报业的重要开端。街区内历史上的第七甫、第八甫,即今天的光复中路,有近百家报馆及与之相关的印刷厂等,被誉为“报馆街”,有着原中央日报、原群声报、原中山日报、原广东日报、原国华报、原民声日报、原越华报等。

由报业带动的印刷业作坊聚集在第六甫、第七甫和长寿路小甫园一带。家住光复中路附近、五十多岁的阿伯说:“听老人们说,当时基本很少停电,因为要保障(印刷)。” 光复中街区内现存的7家报馆旧址,见证了当年岭南报业的辉煌历史。位于羊城创意产业园的岭南报业博物馆中,留存着部分当年的报纸,如1904年4月的《广东日报》、1949年3月《中央日报》的创刊号等。

同时,街区是西关地区传统市井生活的典型代表,也是西关地区商业贸易文化发展演化的活态缩影。街区完整地保存了清末民初时期广州传统居住区肌理,保存了西关传统民居和麻石街巷。街区业态随着周边商业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由明代的水脚市场和寺旁广场,到清末的西关机房区,民国时期蓬勃的新闻印刷业,到后来丰富多样的玉器、小百货、针车等专业街市。目前遗存有多家当楼、报馆、老字号等。

择一处报馆旧址

修缮后展示报业文化

街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光复中路当楼旧址、陈永记旧址、《宏道日报》报社旧址、《民声日报》报馆旧址、《群声报》报馆旧址等8处历史建筑;1处传统风貌建筑;《西南日报》报馆旧址、《中正日报》报社旧址等25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17处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光复中路北段、小甫园、德星路等18条传统街巷;冼家巷、长庆社、西濠涌、小甫园18号西侧门楼等历史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包括民国报业文化、传统饮食制作等。

规划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首先,在街区内选择一处历史报馆旧址进行修缮,用作广州报业发展历史的展览场所,展示广州报业文化,彰显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

保护传统餐饮老字号和特色商业、手工业和民俗文化,以及老字号重点企业商标、商号,同时结合建筑活化利用,增加宣传交流和展示空间。对于包含重要历史记忆的街巷名称进行挂牌展示。

规划同时提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人才的培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发展体验型旅游,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

停车位将分散布局

建设口袋公园

在土地利用方面,规划对现行控规存在的问题作出调整。原控规规划为停车场用地兼容二类居住用地,现状为居住,涉及2处历史建筑。规划将停车位分解到街区内其他位置分散布局,同时联动周边区域综合协调机动车停车。原控规为被道路切分的中小学用地,现状为居住,建议延续现状地块功能。

规划提出,将完善城市道路绿化,补充细分支路的立体绿化,新增口袋公园,形成完善的绿化系统结构。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摄影: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