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集体建设用地没有土地证、租约仍在,却想上平台招商,咋办?在佛山市南海区地治改革中,南海区大沥镇饮下“头啖汤”,采用“毛地”入市方式解此困局,开创全市先河。
“毛地”入市是指未达到手续齐全(有集体所有权证,没集体使用权证)或土地上盖建构筑物租约未到期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允许上平台招商。
8月31日,大沥镇沥北湖马工业区改造项目地块顺利摘牌,该地块是佛山市首个通过“毛地”入市政策上平台公开竞投引入投资开发商、实现村级工业园连片开发改造的“工改工”项目,也是在南海推进“地治改革”中,大沥通过创新探索而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新快报记者 胡珊霞 通讯员 刘成 李颖敏
“毛地”入市开创全市先河 低端工业区华丽转身现代产业园
“与其说是先有了政策再去探索实践,倒不如说是先在这块地上发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土地问题,才促使了政策的萌芽。”说这话时,沥北经联社副社长彭小伟难掩兴奋。他口中的项目其实是沥北湖马工业区改造项目。
湖马工业区有着深刻的大沥印记。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是一幢幢低矮的旧厂房,企业以小五金制造和铝型材仓储为主,产业形态相对低端。2015年,知名企业“理想卫浴”因土地空间不足而不得不外迁,沥北乃至大沥镇由此意识到,唯有释放土地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把低效土地用“活”,才能走得更远。
于是,2016年,沥北湖马工业区拉开升级改造序幕,该项目总面积约200亩,分两期开发。然而,项目一期约合33亩已完成主体建筑建设工作。剩余二期约合164亩零零散散的土地该如何盘活起来?“我们很急”,彭小伟回忆道,“纵使我们早早有了要改造、要提升的念头,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直到后来,“毛地”入市四个字让他们看到了一线曙光。
8月31日,距离大沥镇发布“毛地”入市项目选取市场改造主体工作指引仅半年余,大沥镇沥北湖马工业区改造项目地块顺利摘牌,这是大沥探索南海地治改革所取得的新突破,开创全市先河。 据了解,湖马工业区改造项目原租约年收益840万元/年,通过“毛地”入市政策改造后,预计保底年收益约2000万元/年,每3年递增10%,30年合同期预计村集体总收益约12亿元。
“该项目将打造成产业化、多样化、高端化、集体化、区域化的现代科技产业园。聚焦先进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领域为核心,引入高新科技企业和高端人才。”竞得该项目的佛山市星中创驷弘项目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姚若杰透露,预计土地正式移交后3年内可建成投产。项目有计划引入60-80家关联企业,并通过引入的高端新兴科技产业,吸引一批高端人才落地,促进产城人多维融合提升。
助力南海“地治改革”
大沥提交创新答卷
事实上,“毛地”入市政策是大沥镇在南海“新地改”中敢闯敢拼敢创新的缩影。
今年是南海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关键一年,为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南海区创新性地提出,将以“国土空间综合治理改革创新”(简称:南海地治改革)为总揽,推动城市、产业、农业连片,带动生活、生产、生态形成新格局。
早在今年2月,大沥镇就在全市率先印发“毛地”入市项目选取市场改造主体工作指引。仅半年后,“毛地”入市已从“纸上”正式落到“地上”,从想象逐步演变为现实。如何盘活存量土地,扩展发展空间,搞好产业提升,大沥镇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同时也为南海区乃至佛山市的各个镇街提供了参考借鉴的样本。
按照以往政策,“毛地”是不允许入市改造的。大沥镇先行先试的“毛地”入市实现了多方共赢。对村集体来说,“毛地”入市允许无土地证和带租约集体建设用地上平台招商,鼓励村集体提前盘活低产值土地资源,增加租金收益;同时允许企业提前锁定意向土地,保障改造主体利益。站在政府角度,“毛地”入市能进一步加快村级工业园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提质,既释放了土地资源,增大产业发展空间,又创新了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大沥镇乃至南海区新一轮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大沥镇城市更新办副主任夏炳金介绍,“毛地”入市首个项目的成交,这是从零到一的改变,大大提振了村级工业园“毛地”入市改造的信心。大沥镇拟通过沥北湖马工业园“毛地”入市成功上平台公开竞投的示范作用,增强市场信心,同步加快建立“工改工”项目库,进一步加快推进大沥镇村级工业园拆除改造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快推进大转湾片区等专业市场升级改造工作,也争取在专业市场升级改造方面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