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见缝插绿”, 这些小公园升级成为了家门口的新风景
关键词:最清新
@花都区百合口袋公园
公园成了主干道边的视觉中心
粉色、橘色、嫩绿、碧绿、翠绿……无忧树、紫薇、大红花、银边草、千日粉、台湾草……来到迎宾大道人行道外侧,感受大自然的调色功力,长长的道路也变得可爱起来。
这是花都区的“道路型口袋公园”——百合口袋公园,面积约3400平方米。它东起百合路口,西至地铁九号线花都广场站C出口,原本是一块平平无奇的街头绿地,见绿不见景,缺乏休憩设施,等待地铁、公交的行人与该地的关系只有一种:匆匆路过。
花都区分管园林建设的工作人员介绍,为了给过路行人和游客填补道路周边缺失功能,增加休憩、游览、观光体验,该区开展了百合口袋公园提升工程。保留原有乔木,清理地下植被,种植台湾草,铺设园路,结合百合花元素,增加百合花形状凉亭,种植特色花带,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生活场所。最终,这个公园成为了主干道边的视觉中心。
数字 | 花都区计划每年新增3-5个口袋公园
据悉,花都区将结合城市更新工作大力推动口袋公园建设,按照每年新增3-5个的工作计划,打造一批城市美化绿化的精品口袋公园,包括花漾街心口袋公园和滨水口袋公园。
其中花漾街心口袋公园选择在城市商业、金融和休闲文化核心街区,通过人工附生兰科植物、悬挂立体花篮、放置组合花箱和立体花坛小品等方式,营造时尚精致花漾街心口袋公园。此外,积极引导临街商铺布置花卉,允许其在临街空间中利用花卉开展公众宣传,鼓励在门面和店内布置各类花卉。
此外,滨水口袋公园将利用花都区丰富的水系,结合田美河、天马河碧道建设,增加滨水小游园,实现城市、人类、河流、动物、植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
关键词:最宜跑
@海珠区琶洲塔口袋公园
被悉心布置后的小花园,老少皆宜
中午,烈日当空,琶洲塔口袋公园里,大树、草坪、缓跑路径、骑行车道、石头座椅沿着江水歇息,它们一看就知道被悉心布置过。在这走几步都要流汗的天气里,有两个人却意外瞩目:60多岁的阿公在树下甩了三根鱼竿等着鱼儿上钩,20多岁的滑板少年玩得正嗨。阿公告诉新快报记者,中午人少,可以安安静静地钓鱼,等到晚上人气旺起来,可就没他“独处的时间喽”。
阿公的大女儿住在琶洲大桥南附近,三四年前,阿公为了照顾下一代也从四川老家搬到广州居住。“广州的绿化做得还是很好的,你看这附近,原来就是一块绿地。最近修整好了,风景变美了,就常常趁着人家不来的时间钓鱼来了。”而琶洲大桥脚下则有几块涂鸦过的凸起石块,那是滑板少年超仔的最爱,“难得能找到这么适合滑滑板的地方。”
“唯一的缺点就是洗手间太远了,去最近的洗手间要走大概15分钟,如果能新建一个就好了。”阿公说。
数字 | 海珠区已建成口袋公园21个
记者了解到,至今海珠区已建成口袋公园21个。记者查阅《海珠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发现,2021年海珠要全力推进环境品质提升。按照“开敞绿化+活动空间”思路,建成同福西路地铁口等5个口袋公园。此外,《海珠区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指出,上半年海珠新增口袋公园和社区公共空间16个。今年下半年要完成海珠桥南广场、广州塔周边、科韵路等重要节点和路段的绿化美化提升。
关键词:最时尚
@从化大桥口袋公园
闲置草地升级为周边市民日常好去处
汽车从银白色的从化大桥上驶过,桥旁,白色的居民楼整齐矗立,与江水、蓝天白桥相呼应。桥与楼之间,是今年刚刚落成的从化大桥口袋公园,大面积的绿让人心旷神怡。从空中俯视,绿中还有一块蓝,这是大小朋友最爱的地方,高低杠、双人推揉器、双人坐凳、漫步机、跷跷板、健骑椅、弹簧摇摇乐等应有尽有,夜晚最是热闹。
从化区林业和园林局工作人员告诉新快报记者,从化大桥口袋公园原本是一块闲置、杂乱的草地,现在升级成为一个集游乐和休闲的口袋公园,公园内设置休闲广场、运动区域、林荫步行径和阳光草坪等区域,绿化植物采取乔木、灌木、地被搭配的形式,层次分明,疏朗通透,已成为周边市民的日常好去处。
数字 | 从化区已建成6个口袋公园
据介绍,从化区去年完成建设了鼓楼济渡广场、纪念碑广场和地铁14号线从化汽车客运站A出口休息广场等3个口袋公园。今年完成了吕田滨水广场、明珠工业园中央广场和从化大桥口袋公园共3个口袋公园建设任务,未来还将因地因时制宜,给市民增添更多绿色。
关键词:最迷你
@越秀区竹丝岗口袋公园
纳凉闲坐含饴弄孙,“迷你”公园作用不迷你
越秀区的竹丝岗口袋公园位于竹丝岗四马路的一段,左侧是有一定年纪的居民楼,右侧是高层商业大厦。它总共只有552平方米,在道路两边布置了蜿蜒的小花坛。因面积有限,花坛边缘设计得较宽,行人可以来花草间坐一坐。
越秀区建设和水务局工作人员告诉新快报记者,该地块曾为市场,市场拆除后暂时是废弃地块,地块周边有商业大厦、居民区等,地块位于老城区,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下,周边居民缺乏休憩空间。
针对以上问题,该局与街道、设计单位、周边居民进行了多次需求探讨,确定了场地升级改造方案,增设法制宣传墙、景观坐凳、竹主题绿地、活动广场等,使场地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将废弃地块建设为景观优美怡人的口袋公园。
“以前这里是菜市场,味道很大,现在环境好多了。”附近居民说。如今,傍晚、夜间有大量居民到公园纳凉、闲坐、带儿童玩耍,最“迷你”口袋公园作用可不迷你。
数字 | 越秀区今年已建成5个口袋公园
越秀区建设和水务局维护科工作人员介绍,为拓展城市生态空间,改进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城区环境焕发“老城区新活力”,2018年以来,越秀区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块等区域,契合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建成口袋公园43个,改造绿地面积约3.82万平方米,其中今年已完成5个。口袋公园建成后,提升了社区环境,同时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多样的休憩、康体和交往空间,提高了街坊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广州鼓励全民参与设计和建设
“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记者了解到,广州制定了《广州市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2020-2035年)》《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发展“十四五”规划》,充分考虑未来公园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双增长”,未来,口袋公园将更加“触手可及”。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后将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加大多方参与群策群力的力度。“我们鼓励公众参与口袋公园的设计和建设过程,发挥全民设计的动力,提倡多方参与、共建公园,例如组织设计方案竞赛、园艺竞赛等活动,把居民需求纳入口袋公园的设计中,营造居民喜爱的公共空间。”据悉,未来广州将引入大师设计改造社区,进一步提高公园设计水平。此外,推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园建设管理及配套服务设施的运营维护,实现口袋公园的空间活化和自我更新。
■策划:新快报记者 陈琦钿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通讯员 穗园林宣 吴国辉 李舜 徐建浩 肖之勇 陈晓敏 ■摄影: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