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走近广州黄埔区的碧水守护者
日期:[2021-11-20]  版次:[A06]   版名:[时政]   字体:【
■日常巡河工作中的岑影丝。

■刘正辉在工作现场。

■谭鸿飞(中)详细了解碧道建设方案。

今年迎来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5周年。5年来,广州已有3200多名各级河长,以及18441名网格员(长),形成了“总河长—流域河长—市级河长—区级河长—镇街级河长—村居级河长—网格长(网格员)”的多级治水体系。实现了河长制“管水”与“管人”系统措施的落地,有效保障河湖管理、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我们将走近广州各区基层河长,讲述这些碧水守护者的故事。

■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通讯员 赵雪峰

河岸整治背后的“人文温度”

“丝姐”岑影丝是广州黄埔区南岗街道沙步社区的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她从2017年8月起担任沙涌、沙步涌及东滘涌的村居级河长。当时,整个沙步的旧村改造及城市更新工作都还未正式大规模启动,各河涌两岸布满了各式各样的自建场所——有些甚至直接横跨过河面,而且直接往河涌中进行排污。受“散乱污”场所影响,村内河涌常见黑臭,河涌两岸的绿化维护工作更是无从下手。

在这种情况下,拆违与动迁工作成了沙步社区基层治水工作的重点和最大难点。然而,尽管当时旧改补偿方案都还没具体确定下来,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这一年间,沙步河涌两岸共计拆除建筑物面积却达到了10万平方米以上。谈及当年这些惊人的工作成果,岑影丝坦言,只能是起早贪黑,一户一户厚着脸皮上门做工作,软磨硬泡地向大家宣讲政策,共同维护沙步的美丽河涌环境,最终才取得的成果。

走在沙步社区的街头巷尾,居民一声声热情的“丝姐!”就是岑影丝在沙步社区基层工作优异成绩的最好证明。岑影丝对记者表示:“为了子孙后代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所做的努力都值得。”

沙涌从当年的黑臭河涌,到今天的初见成效,河涌两岸也规划建设起赏心悦目的花草碧道。有群众感慨地说:“以前我们都是从百米外就捂着鼻子绕开河走,现在大家茶余饭后都喜欢到河边散散步,才明白应该感谢丝姐当时苦口婆心天天给大家做工作。”

水域安宁背后的一腔热勇

5月底,春夏交替,广州正是雨水丰沛的时候。晚上9点多,就在长达14个小时的社区第三轮全员新冠核酸检测即将结束时,气象部门再次发出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这将会是当天下的第三次暴雨了。刘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正辉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马上召集现场在做收尾工作的两委干部赶回居委会,作为村居级河长召开“三防”部署会议。

“三防”会上,大家决定对居住在细陂河低洼处的元岗老人板房的老人进行连夜转移,“决定了就要立马行动,别拖,老人家走路又慢,还要收拾东西,晚了到时候要一个个把他们背出来你们别说背不动啊!”刘正辉开着玩笑给大家鼓劲,在经历了一天的日晒雨淋后他还是坚定沉着地进行指挥。

作为基层河长,既要确保水域安全,守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又要建设美丽水景创造宜居生态环境,刘正辉在任职期间也摸索出了自己的经验:除了亲力亲为,更要发挥协调统筹作用,链接好各方资源。

这两年,在街道和黄埔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社区辖内的河流面貌显著改善:河水变清了,放生净水的鱼苗也长大了,天然的土坡河岸被清新整齐的城市绿化和平整的步行硬化路取代,居民在沿途欣赏河景时还偶尔可以碰到捕鱼能手在河边捞起肥美的大鱼。

清水绿岸背后的汗水与“匠心”

广州黄埔区夏港街辖内有沙涌、西滘涌、东滘涌、墩头涌、鹤子坦涌(包括鹤子坦支涌)六条河涌、东江航道、珠江航道两个航道,长度共计32.653公里。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河长制管护工作范围面广量大。夏港街总河长、街道办事处主任谭鸿飞积极承担总河长职责,带领夏港街各级河湖长落实河湖长制工作意见和实施方案,推进河涌治理管护、巡查、日常管护工作及排水单元达标攻坚工作等多项工作。

为提高治水成效提升群众参与度,他致力于普及治水宣传工作。今年组织安排开展现场宣传活动10次,其中社区居民治水宣传活动7场次,“散乱污”场所整治宣传活动1场次,“青少年防溺水”宣传活动2场次,发出宣传资料近3000余张,宣传品2000余份。组织民间河长巡河活动,营造夏港街河长制公众参与良好氛围。

他推动巡河工作的常态化。为使全街河长制工作长效化规范化,谭鸿飞常常在节假日、上下班的路上、工作间隙开展巡河工作,对发现河面的漂浮物、河坡垃圾及时记录并转达河长办工作人员并跟进整改进度。

谭鸿飞压实河湖长制管护责任,推动河湖长制落地落实,提出借力现代科技手段,利用无人机的机动优势,实现对街域境内河道、重点排放口巡查全覆盖,逐步完善“天上看、地上查、河上巡、网上管”的立体化巡河监管机制。

谭鸿飞介绍道,他们将紧跟区委区政府步伐,积极配合区水务局对夏港街多条河涌进行景观升级改造设计。依托夏港街城市更新、河涌整治等计划,推动碧湾古道碧道建设计划在本年11月份底完成建设并开放使用。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