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25棵危重病树和古树完成救治
刚刚进行了改造大“整容”的广州百年历史名园人民公园,近日进驻了一批“树医生”,他们对受伤的树木展开抢救,并对全园树木进行保育:清除建筑垃圾、挖复壮沟、促根施肥、松土、覆土、做生态铺装……
从2月10日开始,目前首批25棵危重病树和古树的复壮已完成,其中包括7株挂牌保护古树。
“最艰巨、最困难的任务已经完成了。”长期致力于抢救古树的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植保所所长毕可可说:“我们是以古树名木的保护标准来养护人民公园的树。”
■策划: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姗 方汝敏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迪
全面体检: 危急树木编制 一树一策保护方案
去年适逢百年华诞的人民公园是广州第一座综合性公园(又称第一公园、中央公园),由广州著名建筑师杨锡宗采用意大利图案式庭园布局进行设计,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被列为近代传统中轴线重要绿化开敞空间、特色风貌片区、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2020年底开始实施景观优化提升工程,以疏林草地为亮点打造疏朗大气的城市公园,迁移乔木213株,修剪公园中轴线上榕树干高3米以下的树枝,此工程被专家、市民批评改变历史风貌,降低绿量和生态效益,树荫少了太晒,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去年6月底人民公园完成改造,7月,住建部派人到人民公园进行调查。12月,广州通报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事件问责情况,人民公园整改被住建部列入重点整改项目之一。
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坦承:“公园生态环境改变得很厉害,我们要主动发现究竟存在多少问题,直面这些问题,不要回避,科学地整改。最紧急的就是抢救、保住现存的这批树。希望最后坏事变好事,建设性破坏后的公园能稍微恢复一点点。”
据介绍,人民公园整改分两步走,第一步进行树木普查、编制树木保护专章,针对问题最危急的树木,编制“一树一策”树木应急保护方案;第二步恢复公园风貌。
为响应广州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广州市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中落实科学绿化、加强城市树木保护工作等相关要求,从去年12月23日始,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由10多人组成的“树医生”技术团队,对人民公园现有366株树木进行全面“体检”,完成了99棵树的根系和170棵树空洞的检测;同时,在全园布设10个样点,采集20份土壤样品,并采集25株首批复壮树的土壤,进行理化性质的分析。
分红橙绿三色 标示树木保护的缓急程度
根据调查结果:人民公园树木中,正常株、衰弱株、濒危株数量分别为345株、15株、3株。按问题的轻重、保护的缓急,人民公园内树木整体划分为三个级别,即红色、橙色、绿色,红色保护级别包括:古树、生长衰弱濒危的树木,共计24株;橙色保护级别的确定主要是指立地环境较恶劣(根系裸露、土层标高降低、硬地铺装严重、树池狭小、土壤理化性质差等)、倾斜偏冠、过量修剪(分枝过分修剪、榕树气根被伐除等)、根系伐断较多、病虫为害等树木共计261株;绿色保护级别共计78株。
医治危重病树
清走建筑垃圾,施肥,覆土,挖复壮沟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先后开了多次专家评审会,专家们还到现场进行“会诊”,确定方案后,施工过程发现问题还要调整方案。
第一批“危重病人”17株树木需紧急“对症下药”,恢复标高,改良土壤,深根施肥:
2月10日,由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组建的“树医生”施工队进场,开始对第一位“危重病人”动“手术”,新快报记者在树旁站了一天,观察“手术”的全过程。
这是在公园西北角土坡上的一株木棉,据调查和检测,这株木棉改造后土层标高被降低了50厘米,是公园里降低标高比较严重的,有大半圈的根都没有了。
木棉树根处可见一层又黏又实的黄泥,据了解,铺黄泥是改造时为了平整场地,但这样会导致树木不透气。
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院长阮琳介绍:最危急的“病人”是由于土层标高降低导致根系裸露的树,要覆土保护,专家的意见是,最后覆土的高度不低于原高度的80%,能覆到原高是最好的。
“树医生”分别在根系较少的西北和东南角各选了两小片区域开挖,刚挖开表面的草坪,就可以看见表层土壤里有大大小小的石块、瓷片,再往下还挖出了大砖块、水泥块、青砖、施工时用来覆盖裸土的绿网等等建筑垃圾。
“小心、小心!”专家和“树医生”们不断提醒施工人员,因为在挖的过程中,不能伤害到树的吸收根,一看到有根,就改用小铲慢慢掏出根系,“挖根跟考古一样,一点点去弄,绝对不会用铁铲去挖。”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植保所所长毕可可说。
据专家判断,土壤质量还是好的,不需要换土,只需将建筑垃圾清走,直接覆土到原标高。
在覆土之前,施工人员先在树干3米以内的土壤进行深根施肥,把深根施肥仪插进土里,通过高压,将配好的促根液、菌肥、有机肥、杀菌剂直接渗透进土壤和根系周边,可以给土壤和根系消毒,同时还能增加肥力,根系可马上吸收,还有松土的效果。
接着,在离树干3米外的地方,挖宽60厘米、深约35至55厘米的复壮沟,这次除了挖出砖块、石块、水泥块、绿网外,竟然还挖出了一条水管和被切断的树木主根等。
由于复壮沟建筑垃圾太多,要进行换土,改良土壤。在对土壤和根系杀菌消毒后,回填偏酸的基质土,引导树根往外长。
最后是覆土,先把树干四周的表层黄泥挖起来,粉碎,与改良土壤混合。还需用小铲子,从内到外将树干周围紧实的土壤挖松,让根可以长上来。
“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树也是,它要得病很快,要救它就要精雕细琢,慢慢去搞。”毕可可感慨道。
“手术”后,还要促根施肥两次,每两周一次。
由于只是降低了土层标高,长势尚可,这株木棉已花开满枝,灿若云霞。
像这株木棉一样,目前17株衰弱濒危的树木和6株古树都完成了挖复壮沟、深根施肥。全园范围内,凡是降了土层标高的树木都要覆土。有一株190年的古木棉因树池太小,已扩大树池,并回填基质土,还在树池周边做了生态铺装。
抢救濒危白兰: 打掉水泥路,做生态铺装
在17株衰弱濒危的树木中,公园东侧有两株枝叶凋零的白兰经过复壮已长出新绿。在人民公园,你可以通过一条带孔的园路铺装找寻一下这两株白兰。
紧贴其中一株白兰树根东侧新开了园路,导致白兰部分根系被切断或烂掉。而树根西侧的绿地部分土层降标高,也导致部分根系被清除。
在整治过程中,“树医生”全部打掉园路铺装和下面的水泥,重新铺带孔的生态铺装。这些生态铺装每块砖的接缝处都做了梅花桩,但中间全是土,取代了以前的水泥稳定碎石层,下雨时雨水能渗透下去,引导树的根系长过来。
全园改良土壤:
松土、施肥
漫步在公园内,可见几块草坪上铺着一条条长长的绿网,这是在首批25株危重病树之外,对其它树木挖的复壮沟,回填基质土。由于只是立地环境差,长势尚好,不需要像危重病树一样单独做复壮沟。
毕可可介绍:“目前全园已挖了970多米,预计要做1100多米。在改造前,人民公园虽然郁郁葱葱,但树木根系并不发达,一直没有精心管养。这次等于是给全园做了大规模的土壤改良,让树根长得更茂盛。广州有哪个公园可以给每棵树挖复壮沟?以前都只是在抢救古树时这样做,现在是以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来养护这个公园的树。”
公园内,随处可见“树医生”们在远离树根的地方用钻孔机打孔。毕可可说:“这类似于做农活时要翻土,疏通土壤,表面如果有黄泥,就松动它,同时加基质土,未来树根有可能长到这边,但可能要几十年之后了。这次是借着整改一次性做完保育,一劳永逸。”
每隔1米打一个孔,截止到目前,“树医生”已在全园打了3000多个孔。
除了挖复壮沟、松土,同样也要对这些树促根施肥。
为抢救公园树木,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共调集了48个工人和5个技术人员,分5个队同时开工。前期是针对土壤改良,后期还将修补古树树洞、进行病虫害防控。
除地面上的“树医生”外,还有另一支“医疗队”在高空作业,这是人民公园改造的施工单位,正在树上修剪枯枝和清除桑寄生。
倾斜、偏冠树木加支撑
或将持续支撑两三年
去年改造之后,市民发现人民公园不少树木都被加了牵拉。据介绍,为公园树木加了牵拉,是为了防止树木倒伏。
2月20日一株凤凰木倒塌后,人民公园改造的施工单位就夜以继日对明显倾斜、偏冠的树加固支撑。据介绍,支撑或会持续两三年,毕可可说:“希望支撑的时间能越长越好,现在挖了复壮沟,等根系长到复壮沟里了,抓地能力越来越强了就可以拆支撑。”
“应该对每一棵树,特别是大树老树做一个抗台风能力的评估,确保安全。”广州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地段保护与传承及人民公园整改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肖毅强教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