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没有什么比玩水更能消暑的了。但是家长们要注意!暑期也是孩子溺水事故高发期。
近日,广州发生两起游泳池儿童溺水事件:番禺区一名8岁儿童在小区游泳池溺亡;白云区一女孩双脚朝上被救生圈卡住,幸好救生员及时发现,快速下水救起。据了解,7月以来,深圳120接诊的溺水者中,有一半是孩子。
警钟敲响
番禺8岁小孩泳池溺亡
7月20日下午,番禺一泳池内发生溺亡事件。有知情人士称,溺水小孩今年读小学二年级,他是和他的小伙伴结伴来泳池游泳,事发时未有成年人陪同照看。
有家长表示,小区内的游泳池是物业外包给第三方公司管理,入池游泳每人单次收25元,陪同票每人每次15元,有家长就认为收费不合理。
7月21日下午,番禺区政府相关人士回复记者称,7月20日傍晚番禺区市桥一游泳池内1名8岁儿童溺水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事件发生后,区文广旅体局与公安属地街道等部门立即到场开展善后和调查工作,目前涉事游泳池已被关停,泳池相关负责人、救生人员等正在接受调查。
两小儿泳池溺水进ICU
据报道,近日,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顺德区妇幼保健院)的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一日内接到了两例溺水事故儿童,其中一名6岁,另一名4岁。
一名6岁的孩子在游泳池游泳时被教练发现沉溺于池底,教练马上将他捞上岸并呼救。救生员检查孩子发现无呼吸,于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施救,经过5轮心肺复苏急救后,孩子意识才逐渐恢复。120急救车将孩子接到当地医院后,考虑孩子病情危重,马上联系转入医院的PICU。
无独有偶,在上述患者转运时,该院PICU再接到另一家医院的通知,又有一名溺水孩子需要转院。一名4岁的孩子也在泳池出现溺水,当时被救时已无心率、呼吸、意识,救生员马上对他进行心肺复苏急救,10分钟后患儿逐渐恢复心率、呼吸,但仍无意识。直到溺水20分钟后,孩子的意识才逐渐恢复,考虑病情危重,马上联系转入该院PICU。所幸,这两名患儿转入医院后,病情正逐渐好转。
8岁孩子误入深水区
日前,8岁的小文到游泳池游泳,稍不留意,就从0.8米水深的浅水池游向1.6米水深的深水池。所幸一名家长及时发现,将她救了起来:“当时情况挺危险的,孩子已经脸色发紫了。所幸我学过急救,立马做了心肺复苏,拨打120。”
据深圳120调度数据显示,7月以来,深圳120共接溺水报警14人次,其中有7人为4-17岁的未成年人。
泳池救生员一天捞同一男孩5次
7月21日,广西南宁,救生员同一天在泳池内,捞同一个小男孩5次的视频在网上引起关注。视频中小男孩一个人套着泳圈下水,溺水被捞起后,又换上了救生衣,全程没有见到孩子家长出现。救生员表示:救生衣和泳圈对小孩并不安全。
4点保命的知识要注意
别把孩子的安全交给一个游泳圈。
别把孩子的安全全交给泳池的安全员。
别把年幼孩子的安全交给未成年的哥哥姐姐。
别觉得孩子在浅水区就一定安全。
如何避免游泳池溺水?
千万别觉得孩子溺水就一定会有很大动静,觉得孩子一定会想方设法弄出大动静来求救。其实,大部分的溺水都是悄无声息的。医生表示,溺水发生时,溺水者看起来可能只是抬头在看天空或泳池边。如果眼神涣散、没有回应,就要及时出手施救。因此,发现孩子在水中安静无声时,就是很危险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第一,家长视线不要离开孩子
只要孩子在水里,家长的视线就一定一定不要离开孩子, 永远别让孩子在水里无人看管。
监护不是单单父母在旁边就行,是一定要视线在孩子身上。如果有异常情况,家长要能立刻做出反应,这才是合格的监护。
第二,远离泳池的排水口
泳池排水口有很强的吸力,可能会吸住孩子的头发或者身体,一定要让孩子远离。
不要让孩子在距离排水口很近的地方玩耍,更不能坐在上面。
第三,不要选择坐式的游泳圈
坐在游泳圈上动来动去的孩子,很容易倾身栽倒,溺水风险很大。尽量选择双气囊、四气囊游泳圈(多气囊游泳圈更舒适、更安全,万一其中一个气囊漏气,其他气囊还可以托起孩子,给家长救助的时间)、手臂浮圈,或者购买儿童救生衣。
第四,带孩子去正规的泳池游泳
正规泳池是需要很多资质的,比如“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证”。有了这个证,就代表泳池的游泳场所、救生设施、泳池面积、灯光照明,还有救生员、教练员的资质,都经过了国家批准。
知多D
溺水,中小学生“第一杀手”
高温天气仍在持续,游泳是夏日热门运动之一。然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7万人死于溺水,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6%,平均每天有88个孩子因溺水死亡。溺水已成为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
溺水的两个可怕事实
2分钟就可导致溺亡、大部分溺水是悄无声息的。
知道淹死一个孩子的水只要多深吗?澳大利亚儿童意外预防协会指出:“只要5cm水深,只要2分钟时间,就足以导致儿童溺亡。”
家里浴室、室内泳池、室外池塘都是溺水高发地。年龄小的孩子,会头朝前、脸朝下掉进水里,他们可能无法自我解救,仅仅5厘米左右深的水,也会夺去孩子的性命。尤其是5岁以下的宝宝,溺亡率最高。
■新闻来源:综合DV现场、第一现场、壹深圳、深圳公安、新闻在线、新华社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