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府庙会是“广府元宵周” 它已成为广州的新“民俗”
日期:[2024-02-25]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2月24日,广府庙会现场盛况空前。摄影:越秀区融媒体中心钟涌、李文博、胡强明

■广府庙会开幕展演上的粤剧《粤韵风华·五羊仙舞》。摄影:越秀区融媒体中心钟涌、李文博、胡强明

■广府庙会各项活动,吸引着不同年龄层的观众。

■沙湾飘色赛春色。

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

“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年轻’的广府庙会,已经和古老的广州花市一起,成为广州过年最有标识度的两个民俗。”2024年元宵节前夜,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在接受新快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广府本无庙会,说着说着,也就有了;办着办着,就愈来愈多人喜欢了。”从元宵节开始的广府庙会,为期七天,在深刻阐释传统的同时,洋溢新潮活力,“它把传统上到正月十五就结束的‘年’,无形中延长了”。

1

粤“潮”,越爱

自2011年广府庙会创办以来,饶原生每届都积极参与,持续为它叫好。问及近年及今年广州“过龙年”予他的深刻印象,“越来越潮”“越来越年轻”,他说,这是他最深的感受。从花市主牌楼“拱北楼”相关展示,到各项充满时代创新气息的景观,在越来越精准阐释广府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

他尤其对春节期间,“靓女”们身着汉服、悠然在此翩跹的景象大为赞叹,“以前年轻人穿汉服出来还有点羞羞答答,如今,这里提供了一个广阔而亲和的特定场所。穿汉服成为潮流,年轻人乐于接受。”

“传承不能只靠老一代,广府庙会,历史上原本没有,十几年之后,大家却已离不开它,这证明它广受喜爱,并且深受年轻人喜爱。年轻人喜爱的,就是有希望的。我觉得,这事是做出来了,广府庙会,已成为一种新的民俗。”

2

“它延长了广州的春节”

“广府庙会属于一项新民俗,有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元宵揭幕,持续一周;以城隍庙为始发点,以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为中心,向周边区域辐射。”饶原生表示。

“它包含了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文化、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更突出广府味、民俗味、文化味,同时强调亲民性、互动性、创新性,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这是记者此前了解到的相关资料介绍。

“广府庙会和传统的年前‘行花街’,已成为广州的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民俗。”饶原生说:“所有民俗,都有一个从‘新’到形成‘传统’的历程,且有特定区域,广府庙会就是如此。它在民俗和文化上,已具有高辨识度。”

纵观2011年至今的变化,饶原生感慨,广府庙会从内容到形式不仅在“广泛吸收各方特色”上持续调整,“最关键是把广府传统的精髓,越来越明显体现”。

同时,因其系列活动设置,以“嘉年华”为主要特色,“广府庙会就此掀起春节喜庆的第二波高潮”。“你也可以把广府庙会译成‘广府文化嘉年华’或‘广府元宵周’,一切一切,一如其主题诉求:幸福相约。”

“从前啊,一般都说过完正月十五,就过完年了,如今,这等于还有一个七天,是加强版的春节(笑),等于把我们的年味又延续下去了。”

一个很温情的诠释还有:不少打工一族和“新广州人”,过年时不曾留穗,如今,广府庙会的盛境,将让他们有机会,继续感受广州春节的繁华。

3

“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民俗”

从更宽广的时空意义上而言,“广府庙会,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民俗。”饶原生着重指出,其并非局限于元宵节越秀区这一时一地。

“对广府文化宣传的大力度、多内容,在这样一个大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我认为,目前,广府庙会仅属此一例”,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大湾区(的相关活动),以后都可在这找到一个‘基地’。它于整个大湾区而言,都是非常有辨识度的新年俗活动。我觉得,它将越来越被大湾区所肯定和看重。”

4

“我们需要对历史抱持尊重”

广州花市以及广府庙会的系列活动,是以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为中心,这一条路和周边,串起了广州传统中轴线上的六个“千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药洲遗址、大佛寺、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和拱北楼遗址。

饶原生表示,从多年来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到如今充满文化历史沉淀的核心区,“我们要珍惜两千多年以来广州留给我们的历史财富。我们需要对历史抱持尊重和缅怀,而且,不仅是要知晓历史曾留给我们什么,还要知晓这些文物和遗迹背后所代表的含义”,知晓它所指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他说,广州城内曾有著名的“四大崇楼”,镇海楼、岭南第一楼(禁钟楼)、海山楼和拱北楼。拱北楼建于唐代,建成历史最长,它也是广州最早的“大钟楼”,因其上面就建有中国最早的“铜壶滴漏”这一古老的计时器。拱北楼今已不在,楼上设置的这台铜壶滴漏,现保存于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其复制品则存于广州博物馆里面,不远处的北京路还建有一处与之相关的建筑以表敬意。

“镇海楼、岭南第一楼(禁钟楼)还保存到今天,作为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者,也成为历年花市牌楼的出彩部分。”

“总之,想了解两千多年历史的广州有什么物质文化瑰宝,那么请到西湖路花市(到北京路)来。想起来也挺有意思,正是由于这里花市牌楼的不一样,这方土地的文化自信才那么顺理成章。”

并且,“我们都说广州人很会‘叹’,那么,通过文献和实物发掘,其实可以看到他们从前的生活。”他还用《消失的名菜》一书举例,来说明“老广”在“吃”一事上的精致和饕餮是早已有之。“我们这一方土地,至少从明清开始,就已开眼看世界,因此,也能更早一步去营造这些享受生活的过程。”

传统的、新潮的、盛境的、饕餮的,“元宵节,2024广府庙会同步揭幕,约吗?”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文 邓迪/摄(除署名外)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