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记者陈慕媛 通讯员李健报道 2月21日上午,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胜利闭幕。会议号召,全市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在中共广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民主、真抓实干,以当好 “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的昂扬斗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作出政协贡献!
广州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李贻伟,中共广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党组副书记王焕清,市政协党组副书记潘建国,市政协副主席武延军、张雅洁、龚海杰、王桂林、何婧、何镜清、李名扬,市政协秘书长黄洁峰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中共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孙志洋,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衍诗在主席台就座。
会议通过了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十四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十四届四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议。
李贻伟在闭幕会上讲话。他表示,今年工作,归结起来就是干字当头、实字为要,全力以赴“拼经济、保安全,办全运、提品质”,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高水平编制“十五五”规划。这是全市上下的中心工作,也是市政协的履职重点。市政协要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优势作用,深学细悟、抓准做实,助力广州着眼大局、把握大势、勇挑大梁。
李贻伟强调,全市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要以更高站位笃定前行,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在全市工作大局下谋划和开展工作,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要以更精效度建言献策,坚持全方位多角度选题和聚焦重点系统深化相结合、强化前瞻性调研建言和助力工作任务落实相结合,多提先立后破、标本兼治的意见建议,助力科学决策、有效施策。要以更实举措履职为民,发挥“百姓提案”工作平台作用,加强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进一步助力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以更优作风担当实干,始终坚持脚踏实地、虚功实做,共同建设委员之家、团结之家、民主之家,自觉投身凝心聚力、决策咨询、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第一线的具体实践。要以更大活力创新创业,心怀对广州人“得”的美好追求,秉承对事业发展的初心理想,激发创新创造的想象力,弘扬敢为人先、敢饮“头啖汤”的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助力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副省级以上老领导陈开枝、朱振中、林元和、苏志佳、刘悦伦;市领导陈向新、杨飞、廉奕、孙太平、边立明、杜新山、陈杰、刘炜、梅浩、唐航浩、彭高峰、李小琴、陈雄桥、陈加猛、张锐、江智涛、赖志鸿、胡浩;市中级人民法院代理院长王静、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健;未退休的市领导王世彤、余明永、姚建明、于欣伟;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委副主任钟广静、张现军、张汉华;原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刁爱林,市政府秘书长洪谦,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李海洲;市农工党、市台盟、市工商联主要领导江英桥、叶耀华、魏国华、梁耀铭。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闭幕。
广州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举行选举大会
新快报讯 记者陈慕媛 通讯员李健报道 2月21日上午,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举行选举大会。
会议选举何婧、何镜清、李名扬为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席,毕锐明、刘韵华、李进、李鹏程、宋春梅、黄津、黄丽丽、彭诗升为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
会议同意潘建国、姚建明、于欣伟、陈雄桥辞去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席职务。
建议
民建广州市委员会:设专项基金,降低破产重整案件立案门槛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民建广州市委员会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民营企业开展调研,并在本次两会上带来了多篇优化广州营商环境,提升民营经济发展信心的集体提案。
在《关于优化企业破产重整机制,提升广州营商环境的建议》中,民建广州市委员会提到,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对于广州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提案指出,破产重整制度作为企业危机救助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是企业摆脱困境、实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广州市在破产重整领域已有积极探索,但仍面临立案门槛高、审理指引待完善、一级破产管理人稀缺及企业融资难等挑战。
为此,提案建议进一步降低破产重整案件立案门槛。由市委政法委或法院牵头,税务、市监、金融等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破产重整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集中研究和解决破产重整中的跨部门问题。调整法官绩效考核体系,将破产重整案件的结案率单独计算,不纳入整体破产案件的结案率统计。
提案还建议降低困境企业融资难度,加速“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上线运行,引导设立破产重整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通过股权投资、债转股等方式参与破产重整企业的融资。探索建立投资人名册,进一步提高资源匹配质效。
农工党广州市委员会:见缝插针+积点成面,推动非遗创新发展
近年来,广州市先后出台《广州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弘扬岭南文化工作方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等文件,从资金、人才、制度等各方面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提供保障。在此背景下,农工党广州市委员会带来《“见缝插针”“积点成面”建设产业聚落 推动非遗创新发展》的集体提案。
提案指出,当下,产业聚落和品牌形成发展乏力。在非遗推广方面,广州现阶段整体上显得较为分散,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强化,跨界融合发展也显不足。同时,非遗品牌化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相关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品牌发展意识不足,规模化、专业化发育程度低。
对此,提案建议推动形成非遗新质生产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旧城改造、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将非遗植入其中,既提升非遗的美誉度,又能改善人居环境。
提案还建议“见缝插针”和“积点成面”形成产业聚落。建议采用“见缝插针”式布点,从而积点成面,形成宏观上的非遗聚落。“缝”是指公有闲置或文化设施建设用地,由房管部门作出安排,在每一个公园、每一个社区内辟出,以免租或优惠形式进行非遗的传承和生产销售活动,让非遗直接来到市民的身边。“针”指的是社区内的非遗传承人资源,各街道和社区通过协商安排进驻,力求每个社区都至少有一名传承人在进行活跃度高的传承和生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