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6月30日15时 深中通道通车试运营(1)
日期:[2024-06-28]  版次:[A06]   版名:[大湾区联通]   字体:【
■深中通道将于6月30日下午3时正式通车试运营。届时,广州南沙至深圳的行程将缩短至20分钟。

■作为当今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深中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全长约24公里。

■隧道内配备摄像头,实时监控隧道内部情况。

通车后,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缩短至30分钟,广州南沙至深圳缩短至20分钟

全线车辆通行费为每标准车次66元,重大节假日7座及以下小客车免收通行费

备受关注的深中通道终于来了!6月27日,广东交通集团在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召开媒体通气会。会议透露,历经七年建设,深中通道将于6月30日下午3时通车试运营,这是中国建设交通强国、质量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作为当今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深中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全长约24公里,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1公里,起自深圳机场互通立交,向西跨越伶仃洋海域,通过万顷沙互通与南中高速连接,在中山市马鞍岛登陆,与中开高速对接。

作为连接珠江口两岸的全新跨海捷径,深中通道东连广深沿江高速、机荷高速和广深高速,西连中开高速、广澳高速和中山东部外环高速,并与南中高速(在建)、南沙港快线相接。通车后,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将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广州南沙至深圳缩短至20分钟。

据介绍,深中通道全线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为每标准车次66元。通车后,深中通道还将严格执行国家和广东省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包括重大节假日7座及以下小客车免收通行费、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免费、ETC车辆通行费9.5折等。

记者提前体验深中通道

即便在隧道深处 5G信号亦能全面覆盖

6月27日,新快报记者第一次参观深中通道,感触颇深。它不仅象征着中国基建的实力,也为大湾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当天,新快报记者自中山马鞍岛出发,登上深中大桥,在珠江入海口遥望陆地。记者远远地看到,一侧,广州南沙一个工地正热火朝天地建设;另一侧,珠海的淇澳岛也露出尖尖。头顶上,从宝安国际机场出发的飞机不断掠过。

当记者乘车来到深中大桥,心中充满了期待。这是一座外观时尚的大桥,桥面宽阔平整,桥上设置了多个交通标志和灯杆,显得井井有条。蓝天白云下,桥的主塔高耸入云,悬索桥的钢缆结构清晰可见。远处,海面和天空连成一线,显得开阔壮丽。

接着,记者乘车进入隧道部分,这段体验尤为震撼。隧道内,道路宽阔,路面光滑整洁。此外,配有专业的照明设备,隧道里很是敞亮。隧道墙壁上有绿色的导向灯,既充满现代化,又让人安全感满满。记者留意到,隧道内还安装了轨道机器人,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和摄像头,能够实时监控隧道内部的情况,这种高科技设备无疑大大提升了隧道的安全性和维护效率。

让记者惊喜的是,即便是在隧道深处,5G信号也能全面覆盖,上传照片和视频非常顺畅。这不仅方便了参观者和媒体的实时报道,也为车主的智能交通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以后周五下班就有盼头了”

深中通道的建设,妥妥地体现了中国基建的实力。24公里的通道并不算特别长,却包含了“桥、岛、隧、水下互通”多种形式。这项举世瞩目的超级大工程创下多个“世界第一”:世界首例特长双向八车道海底隧道、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悬索桥跨越该航道、通航净高76.5米世界最高、世界首例高速水下枢纽互通方案……在交谈中,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告诉新快报记者,深中通道采用了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包含桥、岛、隧、水下互通,整个项目的综合建设难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的。

深中通道的开通,妥妥地为大家带来了数不尽的便利,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间的距离亦将变得越来越亲近。作为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黄金通道,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至深圳的车程,从2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内;广州南沙至中山,仅需15分钟;珠海和江门至深圳,从2小时以上缩短至1小时内。

“深中通道开通后对我们宝安的经济、民生影响都非常大。”体验当天,来自宝安融媒的同行晨夕告诉新快报记者,她朋友的老家就在中山,深中通道开通后,要每周回去看老人家。而她本人则十分想念中山的烤乳鸽,“以后周五下班就有盼头了,我可以在中山住一个周末,好好放松心情。”

便利远不止这些。去年6月,大湾区首个跨越珠江口的经济合作区——深中经济合作区亮相;今年5月17日,深圳和中山两地规划部门联合举办了深入推进深圳—中山规划一体化发展会议;6月21日,中山市商务局还策划了“深中新通道 香山新体验”中山消费月,向广大游客发放高达百万元的消费券……随着深中通道的建立,一个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联系更加紧密的城市群冉冉升起。

深中通道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增添一条重要的纽带。站在西人工岛的主楼,记者仿佛能想象到不久的将来,这里车流不息的繁忙景象——深中通道连接着深圳和中山,车辆在桥上快速行驶,通行时间极大地缩短了;隧道和桥梁不仅服务于日常通勤,还将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成为人们旅游打卡的新地标。届时,游客们在这里驻足拍照,欣赏伶仃洋的壮丽景色,享受便捷的交通所带来的愉快旅程。

[镜头]

他,拍下了深中通道的成长点滴

最近,深中通道专题油画摄影展在广州保利长大鳌鱼岗基地文化艺术馆开幕。展览通过色彩和光影的形式,展示深中通道超级工程建设的发展变化以及建设者们的拼搏奋斗精神。

展览展出了深中通道S05标党支部书记沈卫东在深中通道建设期间的摄影作品。他是一个建设者,也是一个业余摄影师。从业41年,参与过5座国家级重点桥梁的建设,深中通道是他的“收官之作”。

2018年初,刚入驻工地,沈卫东就举起了相机,拍下了深中大桥西主墩沉放第一根钢护筒时的场景。6年来,超过10万张照片在他的镜头下诞生,他记录下了深中通道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

“我们一般出去要坐船出海的,用一个小包装上衣服,扛起脚架、背上相机,从中山的基地出发,开1个小时20分钟的船,到达海上作业平台开始工作。”沈卫东向记者介绍。工作之余,他会举起相机,拍下朝霞中的桥与塔。

谈及拍摄的内容与角度,沈卫东说:“最高是到270米主塔,也就是90层楼高的地方拍摄,也会走上猫道去拍。还会坐着交通船到上下游两侧进行拍摄。”而他拍的照片,有在茫茫伶仃洋上立起的塔基,有像风筝一般的西人工岛,有宛如巨龙蜿蜒于深蓝海面之上的深中通道……沈卫东最喜欢的是海上的朝霞与夕阳,绚丽的色彩与湛蓝的大海交相辉映,大桥、高塔,若海天映长虹。

最开始拍摄的时候,深中通道还在搭栈桥、平台,做墩柱,看着它一点点地“成长”,沈卫东颇多感慨。“从茫茫一片大海开始,深中通道建设的一点一滴与艰辛,我都记忆深刻。2022年台风影响很大,人员要全部撤离,等台风过后再把大家送回海上工作。几个月时间内撤离了5次啊!这么大的海上工程,真的不容易。”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拍下了大家工作与生活中的画面,“这是温情的部门,如此巨大的超级工程,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沈卫东说。

■统筹:新快报记者 许力夫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力夫 王彤 梁贤安 许婉婕 通讯员 粤交集宣

■摄影: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 郭思杰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