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艺术家是否AI会被替代”成广美毕业话题
日期:[2024-06-30]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短剧 《艺术与AI》 截图

■《在陌生边缘运作》 布面油画 300×286cm 韩道生

■刘锦涛三米高的作品《漆与石》

■张玉瑶《密林-Heaven on earth》(陶瓷)

■艺术与人文学院把“课堂”搬进美术馆展览现场

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前天结束,但对毕业展的讨论依然意犹未尽。毕业作品不但是本科四年或硕士研究生三年的成果,甚至可能是不少艺术专业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凝聚了在校期间的所思所想,更是青春活力的展现。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在“广州美术学院2024届毕业典礼”上寄语毕业生时提出了期望,将艺术志向植根于社会需求,将个人价值融入时代进步,以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高质量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鼓励学生拥抱变化,寻找答案

在广美毕业典礼上,短剧《艺术与AI》用AI生成了两位老师的形象,探讨人工智能与艺术的关系,围绕“艺术家是否会被AI替代”进行对话,鼓励同学们拥抱变化,寻找答案。

绘画艺术学院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则在前言中写道:“试图通过作品来正面回答面对AI的冲击,画家应该如何拥抱科技。这一届毕业生通过作品展现的提问方式、主题选材、表现形式,呈现了每一个人在当下社会中寻找自我之光、探索内心深处的努力与成果。透过展览的作品,看到了青年一代尝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探索和表现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也看到了他们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用画笔来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守住工艺中的方寸之心”尤为重要

在本届毕业作品展上,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以“无可替代·方寸”为主题。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院院长齐喆对“方寸”的阐述称,“于方寸间见万千气象,在细微处展宇宙乾坤,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方寸,是工艺者内心的方寸。在以大数据、大模型为中心的当下,守住工艺中的方寸之心显得尤为重要,人的价值恰在其间得以凸显。”

此外,对于本次毕业展,齐喆还向毕业生寄予了另一种期盼,“我看到,同学们对自然馈赠的物料葆有恭敬心,对传承有序的技艺葆有恭敬心,对灵光乍现的巧思葆有恭敬心,对作品制作中所消耗的时光也葆有恭敬心。”在齐喆看来,“恭敬心”不仅仅是对师长、前辈的尊敬,更是对工艺美术这一传统而又现代的学科的敬畏与热爱。“他们传承着中华工艺的精髓,同时又将现代审美和科技手段融入其中。这种对传统的敬重和对创新的追求,这种谦逊与敬意,正是‘恭敬心’的最好体现。”

“多样化”与“观念性”成为了总体印象的关键词。“更多的是看到学生们在目前快速的社会节奏里,寻求一种自我内心的自洽和平衡。艺术创作既是他们与社会变革博弈过程的反映,又是他们自我疗愈过程的呈现。”

对于这一届毕业作品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特点,齐喆认为,“这是我们所希望的。因为工艺美术的本体就是既满足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需求,又具有与工业产品不同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它应该兼具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双重性。”但他同时强调,无论是如何“多元”与“多样”,工艺美术的材料本体语言不能丢,这是工艺美术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核心特质。

工艺美术从业者需要拥有更敏锐的洞察力

然而,如何在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的空隙中,以非规模化的形式保有一定存量?似乎成为当下的工艺美术从业者应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对此,在齐喆看来,“非规模化并不意味着孤立和封闭,而是一种更加灵活、多样和个性化的生产方式。它允许我们更加关注每一件作品的独特性和内在价值,而不是被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所束缚。在这个时代,工艺美术从业者需要拥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和灵感,将其转化为独特的艺术表达。同时,非规模化也意味着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它鼓励我们跨界合作,与不同领域的从业者进行交流和碰撞,从而产生新的创意和灵感。这种跨界合作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路,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让我们在工艺美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在展览现场,刘锦涛三米高的作品《漆与石》的巨大体量成了现场焦点,如此巨大尺寸的漆艺作品与传统漆艺印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作者通过大漆来制作十个形状各异、色彩各异的“石头”,通过堆叠的方式来营造巨石摇摇欲坠的场景,利用轻重置换的原理营造安宁而又暗藏危险的场景。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漆艺实验室主任朱斌介绍说:“每一块‘石头’所呈现的都是漆艺中不一样的技法方式。这件作品成功表达了漆艺丰富的工艺性与多元性。”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方昕则分享称,这一届不少学生的作品并非为了毕业创作而作,而是长时间的积累下,最终形成了目前所看到的毕业创作,例如周瑾的作品《传统漆艺技法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研究》,她到小学里深入浅出地让小学生认识漆艺,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漆艺美育普及的体现。更有学生为了探索某种艺术可能而进行了反复试验,“我认为学生这种勇于面对不确定性而坚持要进行的艺术创作态度是很可贵的。这一次我看到了不少学生都有这一面,让我们很欣慰。”

把“课堂”搬进美术馆,令人耳目一新

在广美2024年的整个毕业作品展中,艺术与人文学院的毕业展显得尤为“与众不同”,他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毕业创作”作品,只有论文,如何展示?策展团队决定把“课堂”搬进美术馆,当一排排、一列列熟识的课桌被摆进美术馆时,场景突然变得耳目一新,而展墙区域则被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电视展示2024届本科人文学子的课程经历与日常生活;第二部分是毕业论文展示区,展出87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分为两个专业、四个研究方向,论文展架模拟图书馆书架样式,在地面放置可移动小梯;第三个部分是9组同学的作品展示区与学院互动区。分割后的展示空间完整统一且具有节奏感,也与观众产生强烈的互动效果。

策展团队介绍,“我们以主视觉海报的‘门’元素为论文制作封面,希望观众阅读论文时,能跟随我们‘打开’一扇扇‘门’,步入不同的世界,来到作者的研究对象所处的时空,和作者一起品味艺术的独特魅力与风貌。”展场的每个课桌上都安装了台灯,桌面有书籍、论文或者各种文献资料,当观众坐下后,俨然进入了阅读氛围的空间。

如果把他们策划的这个展览看作是一件作品,那么艺术与人文学院的“这件作品”所营造出来的人文气氛,无疑是浓郁的。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