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事件1
废纸箱何以成为艺术品
5月,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的一件名为《超级蜂巢》的作品在网上引发热议。《超级蜂巢》又名《这也将会过去》,主体是一摞废纸板和会动的纸箱,下面有纸箱被制作、回收和搅碎的视频,还有投影在箱子上向上攀爬的两只手。关于创作理念,作者在作品介绍中写道:“纸箱作为消费社会的一种速朽品,常常被很快地投入使用、运输、丢弃、回收,碾碎成新的纸箱,随即迅速进入下一轮奔走运送,它并不能知道自己将被配送至何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珍藏存留,它只知道,它的一切是终将过去的。”
然而,对于作者的介绍,网友似乎并不认同,“这不就是一堆废纸箱,怎么也是艺术品”成为了不少人的共同质疑。
面对争议,《超级蜂巢》的作者随后通过视频录制公开道歉:“让大家误会了,可能是因为我的作品看上去就是一坨大垃圾,我的电机是会动的,每一层纸板我都是自己切,这个作品造价真的很高,经过很多设计的,超过了一两万块钱。我只是想向大家道个歉,作品给大家误会,让大家对当代艺术产生误解。”
结果,道歉过程提及的“超过一两万块钱”的成本再次引起更广泛的讨论。
随后,批评家贾方舟、王林、王端廷、王春辰等美术界专家学者纷纷发声,力挺作者。但虽然如此,有关废纸箱与艺术的关系、差距、距离等话题在网络上依然不绝于耳。
年中事件2
最全面完整的赵无极大展
持续5个月展期的“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在今年初落下帷幕。自从上世纪50年代出国后,作为“留法三剑客”之一的赵无极,曾在国内举办过数次展览,而这一次,应该是回顾他艺术最全面、完整的一次。
龙年春节大年初四的西湖,人头攒动,游人如鲫,位于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同样游客不断,即便特展的百元门票不菲,依然阻挡不了人们对“抽象艺术”关注的热忱步伐。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悉数呈现了赵无极重要的油画作品及水墨、水彩、版画、瓷绘和相关文献共计200余件,其中油画作品129件,以六大板块多角度系统梳理赵无极在不同时期的艺术探索,全面反映赵无极从东方到西方然后回归的艺术历程。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表示:“他的艺术贯通了东西两大文明传统,创造出现代主义的东方风格,让中华文明的根源性精神在现代艺术土壤中结出硕果。”
年中事件4
广东美术进入“大馆时代”
4月28日晚,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启用仪式在广州举行。这是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体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可以说,时隔二十多年,广东美术馆再次迎来了新的馆区。
若站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户外,面向“三江汇水”形成的开阔江面,凭栏远眺,仿佛看到了广州的过去与未来。
看着江水滚滚,不禁让人回顾起二十多年前,广东曾在短时间内涌现了多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展览场馆,包括广东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广州美院美术馆、广州艺博院、东莞岭南美术馆……这一系列被誉为“广东美术展馆的时代”。
时隔二十余年,广东再次涌现更大型、更全面的美术馆,包括广州艺博院(广州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深圳美术馆以及即将落成的珠海古元美术馆等,其中,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地上建筑11层,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不含公共区域,以下同),聚焦当代艺术,探索国际交流合作,与二沙岛馆区共同形成广东美术馆“一馆两区”“错位发展”的新格局。而广州艺博院(广州美术馆)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由此,广东美术将再次全面步入“大馆时代”。
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说:“广东形成全新的美术馆序列,在规模、质量水平上都体现了时代的标高。”
年中事件4
靳尚谊写意之问
5月初,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协原主席靳尚谊先生参观中央美院毕业展所说的几句话引起了美术圈的一阵波澜,“大写意没有,包括小写意也很少,都是工笔,为什么?你们国画系怎么成这样了?”这番话迅速刷屏网络。引起了全国各大媒体的迅速关注,掀起了一股美术界行内行外热议“写意画式微”的话题。新快报收藏周刊接连推出《大写意破局》《消失的写意画》以及“大写意式微话题追踪”系列报道。《羊城晚报》推出《呼唤美术创作的写意精神,回答“靳尚谊之问”》《广美毕业展里看“写意精神”》《“靳尚谊之问”成为全国美展的重要议题》,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推出“大写意在岭南”系列采访以及研讨会。
6月30日,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理论家及艺术家代表围绕“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与特征”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备受关注的“靳尚谊之问”在会上成为重要议题,与会者纷纷就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写意与工笔问题各抒己见,场面热烈。
年中事件5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开幕
6月29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开幕,意味着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正式拉开帷幕,随后,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艺术设计作品展分别在江苏省美术馆和重庆开幕,7月8日,雕塑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7月11日,水彩、粉画作品展在安徽省美术馆开幕,7月12日,壁画作品展在郑州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是对过去五年美术创作成果的集中检阅,彰显新时代中国画家们的时代使命与担当,展现当代中国画的活力与生命力。五年来,中国在社会、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与发展,为广大美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年中事件6
黄永玉
“圆梦”百岁大展
2024年6月25日至7月11日,黄永玉逝世一周年之际,“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黄永玉先生曾在2022年接受央视采访时就表示,“我一百岁开画展,开一百张画的画展。”这一次大展可谓完成了黄永玉未了心愿。
著名美术史家陈履生看完展览表示,“黄永玉先生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闭幕了,可是人们还在持续谈论,还在回味,正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黄永玉先生的画是可看可读,如果仅仅是看画,也有看画的乐趣,如果能读到他的题跋,那可能就趣味无穷。他有一幅画,在他98岁的时候,看到外面的小雪,提醒了自己40年前比较得意的两句诗,经残庙朽浑无事,清早开门就看山。画的是一个破庙前的山坡上,一群和尚正在闲散地看着远处的山。黄先生句子的妙处和他的画的吻合,为画增添了很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就是我们今天需要去欣赏的。再看黄先生所画的菊花,如果不看他的题跋的话,可能所看到的就像西方绘画中的静物花卉,完全没有了他的画的趣味,所以,‘文画一体’的中国式表现,在黄先生身上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