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检察院发布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例
日前,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发布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案例涉及督促保护海岛、海岸线、海洋公园、湿地,整治非法捕捞淘砂等。
2021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1038件,通过发出检察建议、开展磋商等方式推动有关行政机关积极履职674件,行政机关回复整改率达99.9%,发出民事公益诉讼诉前公告204件。对于诉前无法解决的公益损害问题,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134件,诉请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并获得法院裁判支持3200余万元,督促清理固体废物1万余吨,涉及海域面积约28万亩。
利用卫星遥感保护淇澳岛海岸线
国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中华白海豚被称为“海上大熊猫”,是海洋近岸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在全世界仅存6000头左右。
据了解,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中华白海豚分布最密集、数量最多的区域。该保护区基地位于珠江口伶仃洋与香港、澳门隔海相望的淇澳岛上,省级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也位于这里。
近年来,李某等8人非法占用淇澳岛海岸线8410平方米国有土地搭建了8处缯棚及烧烤、餐饮、捕鱼等设施,经营餐饮、烧烤产生的垃圾随意丢弃在岸滩,生活污水直排入海,破坏海岛自然岸线,污染近岸海域水体,威胁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
珠海市人民检察院利用“珠海数字检察卫星遥感法律监督模型”系统,在线排查线索,通过比对卫星遥感获取的近年来城市建筑图斑变化情况,并结合数据监测分析报告,发现海岸沿线新增了不少建(构)筑物。
经过各方努力,现场核查确认非法搭建的8户缯棚及铁皮棚、烧烤、捕鱼等附属设施已被全部拆除,岸滩垃圾清理干净,生活污水不再直排,岸线原貌基本恢复。
利用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牟利
广东南澎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汕头市南澳县南澎列岛海域,是粤东首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2015年12月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但是,一些非法经营者利用保护区独特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进行牟利,在网络平台上违法发布涉海旅游宣传视频并从事快艇载客到南澎列岛自然保护区内旅游、垂钓、潜水捕捞等活动,部分游客在无人岛上烧烤露营后垃圾随意丢弃、破坏植被、违法潜水捕捞海洋生物,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海洋生态环境。
去年6月,汕头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人员在网上发现,组织到保护区观光浮潜的发帖不少,并以“玻璃海”“果冻海”“浮潜胜地”等关键词吸人眼球。其中有部分发帖链接到线上商品平台,网友点击链接,即可在线购买,乘坐船只出海,体验登岛、浮潜、桨板、捕捞等海上活动。
检察人员查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受损、旅游主管部门可能怠于履职的事实后,对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立行政公益诉讼案,并向汕头文广旅体局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对相关违法情形进行查处。
收到检察建议后,汕头文广旅体局迅速开展网络勘验核实,对经营非法海上旅游活动的经营者进行行政处罚;针对异地旅行社在线违法经营涉南澎列岛自然保护区海上旅游活动的情形,移送深圳、江门、厦门等地旅游主管部门核实办理,形成保护合力。
■新快报记者 高京 通讯员 粤检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