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四十年来 随心而动随性而作 化作为人与为学的哲思
日期:[2024-09-02]  版次:[A08]   版名:[新教育]   字体:【
柳恩铭


◀《眷恋》,柳恩铭著,暨南大学出版社。该书第1次印刷版本已售罄,最新版本已与读者见面。

【编者按】

日前,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著名儒学研究专家、教育学者柳恩铭博士的《眷恋》一书,书中柳恩铭博士将四十年的风景风气和心历的梦想理想,以散文的形式与读者分享,其中凝聚着他的为人与为学的思考和随感。正是开学之际,编者借对此书的推介,希望对广大学生及家长有所裨益。

我心依旧

——《眷恋》自序(节选)

■柳恩铭(著名儒学研究专家、教育学者)

四十年的散文都是随心而动,随兴所致,随性而作!曾经的小村、小丘、小河,曾经的大山、大河、大江,曾经的风雨、蹉跌、孤独等等,因缘再现于笔端、报端、期刊,如今有幸结集成册,与朋友们分享四十年经历的风景风气和心历的梦想理想!

我的散文忠实于生活。四十年厚实的生活是我散文创作的沃土。一九八四年九月一日周六,父亲陪伴我,乘坐长途汽车,来到了我即将就读的湖北省立麻城师范学校。九月二日清晨,送父亲到麻城汽车站,返回校园,去图书馆,与馆长姜春俊先生寒暄数语,自由参观馆藏图书。不经意抽出一本发黄的书,扉页上赫然写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苏格拉底。”那本书我没有读,但是这句话却直击灵魂!那时那刻,居然发呆了。我问自己:我将如何审视自己的人生呢?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呢?可以避免十年后的沮丧和懊悔?可以避免三十年后的不堪回首?可以做到此生不留遗憾呢?我选择了写日记,以日记审视学习,反思工作,记录生活,留下足迹……

一九八四年至今,写日记四十个年头,人生最灿烂的四十年,与中华民族的凤凰涅槃同步。

我的散文忠实于灵魂。散文不是“做”出来的,而是源于灵魂深处的心泉。我可以不说,但是开口只讲真话;这是为人的风格。我可以不写,但是写出来的都是真人真事真情;这是我为文的特色。我的写作教学,常常把“秘诀”浓缩为一句话传授给受众: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说真话,讲真理,求真知。

我的散文忠实于责任。我十分推崇孔孟儒学,也就是原始儒学。因为研究《论语》让我实现了“仁”的自觉,持守一颗仁心,这是我为人和为文的底色和温度。研究《孟子》,让我实现了“义”的自觉,也就是责任的自觉。

人生一世,各有责任。首先是对亲人的责任(《远去的背影》),第二是对自己的责任(《映山红》),第三是对社会的责任(《书之恋》),第四是对教育的责任(《文章的味道是读出来的》《用美浸润语文课堂》《语文改变命运》等)。

为什么散文集叫《眷恋》?这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看过的一部电视剧《雪城》说起。《雪城》是一部描写返城后的知识青年在逆境中奋斗、抗争的电视剧,我常被剧中人物和剧情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我亲眼目睹父亲这一代知识分子,无论遭受多少委屈,他们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爱始终那么深沉,那么真诚,那么执着。

时间的流矢又飞过了将近四十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价值在变!也许很多人对社会的批评被忽视和漠视,也许很多人捧出的真诚遭遇冷漠和傲慢,也许越来越多的人被迫选择躺平和内卷,但是,我心依旧!依然坚守士人风骨!依然批评现实和期待未来!依然热切盼望心中的太阳——深深眷恋着祖国早日走向复兴!

心有戚戚,聊以自序!

2023年12月19日

于天河弘仁书屋

士人情怀

——为《眷恋》序(节选)

■蒋述卓(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恩铭的首部儒家经典解读著作《论语心读》南方首发式在广州大学举行,我参加了;第二部儒家经典解读著作《诗经心读》问世,我欣然为之作序,首发式我也参加了。前些时日,接到恩铭为他的散文集《眷恋》作序的邀请,我欣然答应。为什么?因为在网媒和报刊上阅读他的散文,已然被恩铭那种十分浓烈的士人情怀和隽永的文字所感动!

《眷恋》洋溢着“仁”的情怀。恩铭是著名的儒学研究专家,对孔子儒学开创的“仁”的精神发掘充满深刻洞见,“仁”的人文情怀自然就成了散文集《眷恋》的底色和主旋律。“仁”是发自本心的慈爱包容,这种慈悲情怀,在《村之恋》中关于“偷”的故事,对于“金松舅舅”的怀恋,以及“老虎爷爷”对孩子的慈爱,都表现得十分丰满。

《眷恋》承载着“和”的精神。“和”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恩铭的散文充溢着“和”的文化精神,比如《村之恋》一组,对池塘、小河的眷恋何尝不是对自然的“和”?对小村人的眷恋,何尝不是对人的“和”?描写宠物的《豆豆》《壮壮》《妙妙》等,传承了儒家“民胞物与”的情怀,又何尝不是“和”的精神呢?

《眷恋》展示了“信”的传统。四十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诸笔端,重现了自己的心历和经历,表现了中国自改革开放至今的丰富多彩的风俗、风景、风气、风尚,寄托着作者对过往的回望和凝视,对现实的驻足和沉思,对未来的憧憬和期许。这个“信”还有灵魂的真实,作者坚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的创作理念,字字句句篇篇,都是心中的歌。

《眷恋》体现了“达”的取向。恩铭的散文坚守了原始儒家“辞达而已矣”的古老传统,追求简洁、简练、洗练。《村之恋》唤醒了几代人对那个年代的记忆,笔触仿佛黑白照片,也仿佛水墨乡村,质朴地展示那个时代。

《眷恋》演绎了“道”的追求。“文以明道”和“文以载道”是儒家文艺美学的核心追求;恩铭也是知名教育家,近年来专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相关性研究,他在散文中传承、传递、传播“道”是责任也是使命。《映山红》里会启发我们思考数十年来语文教学走偏道路的尴尬;《慈母》会启发我们去思考母亲决定家族兴衰的传统命题;《远行》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思考中国教育和社会风行流光,甚至一起思考中国教育未来路在何方;而《儒之恋》的四篇散文,作者颠覆汉宋儒学的勇气让人震撼。

恩铭是真正的读书人,有浓厚的传统士人情怀!其散文集《眷恋》圆融浑厚,温和平和,真诚信实,文字质朴洗练,充满张力!值得阅读,值得期待!

2023年12月28日

无情未必真豪杰 深情才是伟丈夫

——读柳恩铭散文集《眷恋》有感(节选)

■李香平(暨南大学副教授)

继《论语心读》《诗经心读》经典心读系列著作出版之后,柳恩铭博士的新书《眷恋》如约而至,以其独特的笔法、自传体的叙事风格、平常平凡的故事细节、真挚深厚的生命情感,呈现了一部发人深省的教育哲思录。

作为一名曾长期耕耘在教育战线的一线教师、校长、教育局领导,柳恩铭博士的人生标签离不开教育的探索者、研究者、改革者等,他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与探索贯穿在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中。《论语心读》《诗经心读》聚焦从传统经典为中国教育找出路,而《眷恋》则更多聚焦他的个人成长和人生经历;全书以坦诚而开放的态度,将“我”化身为当代教育的对象,以细腻的笔触、动人的故事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儒者的心灵成长史、家庭教育史,更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了中国教育的出路以及个体自我发展的方向:立足中国文化语境,用好中国文化资源,探索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径。

《眷恋》是个体心灵成长史。以“恋”为题,全书分为了“村之恋”“亲之恋”“书之恋”“棋之恋”“教之恋”“儒之恋”六个篇章,将童年的乡村生活、浓郁的亲情乡情、成长中的书香滋养、闲暇中的棋趣智慧、教师职业中的教育思考、儒家文化的浸润与升华一一呈现,从中可以窥见柳恩铭博士个体心灵成长的脉络与资源。其中,从“村之恋”的12篇短文,我们读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湖北农村贫困生活与浓郁乡情,这是柳恩铭博士心灵成长史的发源地。这背后的教育真谛是:生于贫苦而不被贫困击倒的童年生活,一定蕴含着不为人知的心灵成长密码。

《眷恋》是当代家庭教育启示录。书中,柳恩铭博士真实地呈现家庭故事,在这里,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祖孙之间为了生计,竭尽全力承担家庭责任,亲人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爱,《眷恋》一书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普通家庭教育成功的秘诀。

《眷恋》是中国文化教育的哲思录。十年前,我编写《“传优养心”青少年传统文化主题读本》之《学习之道》《孝敬之道》(语文出版社,2016年出版),通过恩铭博士博客留言,请求当面请教,并冒昧要求柳博士为该书作序。柳博士百忙之中认真撰写《香远益清——李香平专著〈学习之道〉序》。该序言也收在《眷恋》一书中。我接触柳博士的传统经典教育理论已有十多年,也是两本经典心读的读者,读完《眷恋》全书,我立体而深入地体会到恩铭博士提出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刻内涵与实践路径。

《眷恋》一书在“儒之恋”用六篇教育哲理散文全面深刻阐释了恩铭博士将儒家文化用于当代教育的深度思考。

除了对传统诗教的深刻反思,恩铭博士极力主张将传统儒家经典教育纳入青少年教育中,主张用《论语》等儒家经典养护师生(国人)的灵魂。《期待〈论语〉走进人心》《复兴孔子儒学》《为往圣继绝学》等几篇文章都在揭示儒学经典、儒家文化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