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开幕式上,93岁郑必坚“领读”:
“我首先要向大家请求原谅,有点失礼。”在2024年“读懂中国”开幕式上,工作人员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郑必坚走向演讲台时,这位93岁的老人首先向大家致歉道:“没办法,93岁了,腿不好。”随即,现场响起阵阵掌声。
随后,郑必坚从轮椅上站起来说道:“谢谢大家,我在讲话之前,先给大家鞠个躬。”今年是第八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这也是郑必坚第八次参会,郑必坚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读懂中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12月3日,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在广州开幕。今年会议的主题是“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新机遇”。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始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郑必坚表示:“这一主题不但深刻反映了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坚强决心。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使命。”
■采写:新快报记者 毛毛雨 黄闻禹 陈慕媛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观显锋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郑必坚用三个观点,讲述了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与全球发展的新机遇。
“唯有读懂中国的改革,才能读懂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郑必坚谈道,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46年的发展当中,中国悟出了两条大道理:其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其二,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其指出,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一次党的三中全会都是围绕改革来展开的,而每一轮改革又都给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活力。
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和全球化是中国的机遇,而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又是世界的机遇。郑必坚指出,过去46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根本经验就在于矢志不渝地走出了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中国坚持这条和平发展道路不动摇,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中国绝不追求封闭式、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以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其他国家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作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机遇,也正因为这样,国际社会正在凝聚起‘中国改革有力度’‘中国经济有韧劲’的共识。”郑必坚说。
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向世界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对外合作,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转型。“唯有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多方面重大改革、重大变革,才能读懂中国究竟能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样新的机遇。”他表示,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许多国家今年大幅扩大对中国的投资,主动拥抱中国的市场,这更加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唯有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才能读懂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从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改革的总目标。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继续锚定这个总目标,同时更加鲜明地、系统地提出这一轮改革所要紧紧围绕的“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担子,更重了。”郑必坚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不会因为一些国家的脱钩断链和所谓‘小院高墙’就走向闭关自守。相反地,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开放的难能和可贵。这就是更加主动地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他说。
演讲最后,郑必坚动情地说道:“上世纪50年代,我们的毛泽东主席曾提出,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今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正是这样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的中国,就正是这样一个通过自身改革发展而为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中国。同时,也是这样一个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向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学习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