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美院教授谭秀江: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对美的敏感
日期:[2025-01-05]  版次:[A08]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谭秀江使用AI创作的《蜉蝣记》系列




■青鸟 谭秀江 AI绘画


2024年,被称为“AI元年”,在未来,AI将影响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审美也将迎来彻底的革新。2025年开年之际,应该以何种姿态看待AI的现状?AI改变了我们哪些审美习惯?将对未来有怎样的影响?日前,广州市美术家协会联合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广东新快报社开展“向美而行”美育浸润行动,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举办“AI视域中的审美体验”专题讲座,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群众美的意识、美的自觉,主动向“美”而行。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秀江接受新快报收藏周刊采访时表示,“唯有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对美的敏感,在技术赋能中坚守人文精神,我们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开辟真正属于人类的精神家园。”

AI正在使审美判断变得“可计算”

2024年初,Sora(文生视频)的出现,让全球关注,AI发展势头迅猛,但AI生成的图像存在审美差异,应该如何更好地认识AI生成的图像?我们又该如何以更好的姿态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

回顾人类历史,有三次重大的审美变革:第一次是文字的诞生,让人类能够描述美;第二次是图像的发明,让我们能够记录美;而现在,人类社会正经历第三次革命——算法替我们生成美的时代,这标志着人类首次将部分审美判断的权力让渡给了非人类智能。

从原始图腾到文字符号,从机械复制到数字革命,人类的审美体验始终与技术进步相互激荡。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节点上,这不仅是技术的跃迁,更是感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一变革的深刻性不亚于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改造,人工智能正在重构人与美、人与艺术乃至人与自身的关系。

“我们或许可以将这一时刻称为‘审美临界点’——审美活动的主体性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分裂与重组。”谭秀江认为,“在AI时代,审美体验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外显过程:内隐的美感被转译为可计算的参数、模糊的风格概念被编码为精确的数据模型、玄妙的创作灵感被结构化为明晰的提示词序列,这种转向不仅改变了创作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理解与感知美的方式,就像文字的发明让思维变得可见一样,AI正在使审美判断变得‘可视’和‘可计算’。”

随着数以亿计的审美选择被输入算法系统,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正在形成——集体审美无意识开始显现其轮廓,谭秀江表示,这种现象既令人着迷又引发忧思,“我们是否正在见证审美标准的同质化?或是在经历着一场更为复杂的文化变革?”

传统的美学范畴正经历深刻的变革

对于这场史无前例的认知变革,谭秀江把人类发展中的审美认知简化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巫术时代:神性主导的感知;第二阶段,理性启蒙:个体自主的感知;第三阶段,AI时代:人机混合的感知。”在他看来,这种转变不仅涉及技术层面,更深刻地触及了文化的根基,在这个新的认知框架下,传统的美学范畴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从静态美到动态美;从确定性到或然性;从线性发展到网状演化。这种重构不仅改变了我们感知美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重新定义了美学活动的本质。”谭秀江说。

正如望远镜扩展了人类的视觉范围,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拓展着我们的审美疆域,重构着艺术创作的边界。

“在这场变革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审美维度的空前扩展:跨越时空的风格交融、突破感知阈限的多模态体验,以及算法驱动下喷涌而出的新型艺术形态,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正在形成——东西方美学的深度对话、精英与大众文化的边界消融、传统与前卫的辩证统一,构成了这个时代独特的文明景观。”谭秀江表示,在这个崭新的美学生态系统中,算法驱动的生成主体、跨界的创作主体和分布式的感知主体相互激荡,如同演化中的物种,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

他还表示:“在这场变革中,AI视域中的‘审美体验’与‘人文自觉’的双重维度,还构成了理解和应对这一时代命题的关键。这种体验与自觉的双重建构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通过数字技术重现和解构传统审美经验,让历史的美学密码在虚拟空间中获得新生,同时保持对人文传统的清醒认知;二是在人机交互中探索感知与创造的新边界,开启沉浸式、交互式的审美新形态,并始终坚守人类主体性的核心地位;三是在算法介入艺术创作的时代,重新思考人类独特的审美判断力与创造力,保持对技术理性的清醒认识。在这个数据与诗意交织的新纪元,审美体验的深度革新与人文意识的持续觉醒,共同指向未来文明的多重可能性。因此,唯有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对美的敏感,在技术赋能中坚守人文精神,我们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开辟真正属于人类的精神家园。”

●说法

“人类始终是以感情的依存而存在的,而艺术作为人在情绪上短暂而偶然间激活的瞬间体验所形成的载体,它有独特的生命价值,这不是人工智能通过训练可以模拟出来的,而且,AI至今无法迈出不基于量变而至质变的那一步,‘意象’作为激活诗歌、绘画创作的修辞手法,持续地推动着艺术家的感知模式和全新图式的诞生,推动着艺术史的日新月异、生生不息。”

——谭秀江

人物介绍

谭秀江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外语系,199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先后获文学学士与硕士学位,1998年考取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全日制博士生,研究中国古建园林修缮技术,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至2002年,获英国罗素大学集团卡迪夫大学威尔士建筑学院博士后职位,兼伦敦大学考陶德艺术学院客座研究员及阿伯丁大学文化史系访问学者。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副主席。1992年9月至今,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教学与创作之余,致力于图像符号学、建筑构造学以及跨学科多领域的视觉文化研究及其应用。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